你瞭解詩經的背景嗎?路途故事2018-01-26 12:01:56

你瞭解詩經的背景嗎?

詩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裡面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未年的詩歌三百零五首,人們習慣上只讀取整數,稱作古詩三百首。

古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稱作“六義”。其中風、雅、頌指的是詩的文體分類,賦、比、興說的是詩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就是詩經三部分的標題,古時的詩都是配樂歌唱的,因此有人認為風、雅、頌的叫法跟音樂有關。

風:又分土風和國風,土風就是土樂,也就是民謠小調,雖然土氣,不那麼雅緻,卻反應的是民間之音。國風是當時十五個諸侯國呈貢給天子鑑賞的,又稱之為“十五國風”,這部分最多,有一百六十篇。

雅:也分大雅和小雅,有人認為小雅指的就是當時,西周國都周邊地區歌樂的一種表現形式,相當今天的京腔京味吧!大雅幾乎都是貴族門的作品,用於諸侯朝會或貴族宴飲時演唱。這部分共有一百零五篇。

頌:就是當時的舞曲,天子在宗廟祭祀或舉行各種慶典時,一邊奏樂演唱,一邊舞蹈。所以頌在詩經中等級最高,只有帝王才配的上。

你瞭解詩經的背景嗎?

賦、比、興是詩經常用的修辭手法。賦:就是平鋪直敘,不拐彎不誇張的把事情敘述清楚。比:就是打比方,把一些誇張的成分融入到裡面。興:是先借別的事物作個由頭,再引到要詠吟作事物上來,象“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先描繪優美和諧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才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春秋時期,詩經是各國卿大夫的必修課,就連外交也常拿詩當作外交辭令,當時叫“賦詩言志”。就連孔老夫子都把詩經當教程。

秦始皇燒書和楚漢戰爭,差一點使詩經斷了線,多虧學者口頭傳誦,才得以儲存。到了西漢時才有毛萇家族整理編纂出了三百多篇。

宋代時期,王安石、歐陽修、蘇轍、朱熹等人對詩經進行了修改和註解。到了清代和“五四”時期各方學者大家也對詩經從新定位和批註。

詩經的影響,早已跨越了國界。日本、朝鮮、越南早在中世紀就學習詩經。到十八世紀詩經還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的譯本。它成為了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你瞭解詩經的背景嗎?

你瞭解詩經的背景嗎?鐵托不在南斯拉夫2017-12-08 17:52:39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人民在生活中的一種總結,以詩歌的形式反映出來。例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傜役,壓迫與反抗,祭祖與宴會,甚至天文地貌,動物植物等等。內容上分為《風》、《雅》、《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