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周偉豪是憨憨2019-01-23 00:35:21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林:一座城市的記憶》中寫到:“福樓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訪伊斯坦布林,對熙熙攘攘的街頭上演的人生百態感觸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預言她在一個世紀內將成為世界之都,事實卻相反: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林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跟每個伊斯坦布林人一樣)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

若不是與朋友談起,我並不知道人們對伊斯坦布林的瞭解匱乏至此。這讓人很憂傷。要知道,這座城市的歷史貫穿了整個希臘、羅馬、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興衰史,也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爭的歷史見證者,可以說,瞭解了伊斯坦布林的歷史,就瞭解了歐洲的歷史。瞭解了伊斯坦布林的歷史,就瞭解了伊斯蘭教擴張的歷史。

伊斯坦布林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城市,唯一地跨兩大洲,是土耳其的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今天提起歐洲遊,人們會一窩蜂的跑去巴黎、倫敦、曼徹斯特、柏林、慕尼黑、羅馬等歐洲城市去“朝聖”,卻少有人去關注它的名,直到近年來,去伊斯坦布林旅遊才成為旅遊圈內一件高逼格的事情。

要知道,中世紀時期,伊斯坦布林成長為歐洲世界的中心時,這些城市尚籍籍無名,翻開它的過去,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番茄隨手拍2019-01-23 00:24:29

第一個傳統,當我們對世俗享樂和物質利益投注過多時,便體驗到所謂“呼愁”:其含義是“你若未對這無常人世如此投入,你若是善良誠實的穆斯林,便不會如此在意世間的失落”。

第二個傳統出自蘇非神秘主義思想,為“呼愁”一詞以及失落與悲傷的生命定位提供一種較積極、較悲憫的認識。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博覺行跡2019-01-23 09:12:38

伊斯坦布林是土耳其的首都,也是曾經強大無比的奧斯曼帝國的中心(歐洲崛起之前,奧斯曼帝國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古代新羅馬的首都。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隆冬之晨,當陽光忽然照耀博斯普魯斯海峽,微微的水霧從海面升起時,你幾乎觸控得到深沉的’呼愁’,幾乎看見它像一層薄膜覆蓋著居民與景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在《伊斯坦布林:一座城市的記憶》中,這樣描述著他的家鄉。“呼愁”,似乎是他對伊斯坦布林這座城市的深刻解讀。對於一名普通的遊人而言,正因“呼愁”,才讓伊斯坦布林這座古老而複雜的城市更具誘惑力。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的呼愁不是某個孤獨之人的憂傷,而是數百萬人共有的陰暗情緒,“我想說明的是伊斯坦布林整座城市的“呼愁”。用帕慕克自己的說法,“呼愁”作為一種混亂、朦朧的憂傷,“它帶給我們安慰,柔化景色,就像冬日裡茶壺冒出蒸氣時凝結在窗上的水珠”。

帕慕克筆下的呼愁已不是某個孤獨之人的憂傷,而是成為上百萬人的群體憂傷,充斥於街道、房屋、樹木、空氣,還有人們的頭腦當中。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偶然與必然1390532032019-01-23 00:27:10

浪漫土耳其,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

伊斯坦布林作為世上唯一橫跨亞歐大洲的城市,以美麗浪漫聞名,為何還會“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