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愛點讚的鹹蛋超人2021-03-30 08:20:00

在關中河是渭河,洛非雒當然是北洛河。大河是黃河。河洛之間當然在關中。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拿史實講證據2017-12-19 09:03:19

這個問題,因為洛河發源於陝西,而陝西境內恰巧有一條流入渭河的北洛河,所以有的人就出來佔了。話不多說,逐條上證據。

一,三代之居,陝西北洛河與黃河之間尚無三代都城。洛陽附近南洛河與黃河之間的河洛盆地中有夏都斟潯,商都西亳,周成周,王城。

二,古時伊洛聯用,陝西境內無伊河。《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逸周書·度邑》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敢問此處洛字指北洛河?荒謬!

三,

洛汭二字文獻常用,汭字指兩河匯流。北洛河入渭水,兩河交匯有什麼?南洛河入黃河,交匯處於鞏義西,交匯處有二里頭遺址和西亳遺址。除此之外還有伊汭做旁證,伊河匯入洛河,同入黃河。

四,某些人言,自曹魏前洛字專指北洛河,雒字指南洛河,從不混用。那麼,周公營建的是假洛邑?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說明原名就是洛陽,難道光武帝穿越到曹魏之後了?

關於夏商兩代的歷史文獻

古本《竹書紀年》載:“(夏王朝)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逸周書

·

度邑》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史記

·

夏本紀

·

正義》雲:“《商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尚書註疏

·

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史記

·

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史記

·

封禪書》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間”《國語

·

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論語》:“殷因於夏禮”,

《史記

·

封禪書》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間”《漢書

·

地理志》河南偃師條下有班固自己注:“屍鄉,殷湯所都”。《元河郡縣誌》:“偃師西亳,湯都也”

《水經注

·

洛水》引闞駰曰:“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也”。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未盡的才情2017-12-18 23:32:26

《史記·封禪書》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

司馬遷這裡說的河洛指的就是以

洛陽

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外圍可到汾渭平原。

為什麼呢?這就是涉及到我們整個華夏民族的起源與夏、商、週三代的建都問題。因此,以下筆者就分別分析夏商周建都與洛陽的關係,從而揭開“三代之居”的真實所指。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夏朝都城——二里頭遺址在洛陽。

眾所周知,禹是夏朝的建立者,據《史記·夏本紀》載,禹是河南登封人,因治水有功(大禹治水的故事人盡皆知),收到了人民的愛戴,從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剛建立時,定都在河南登封,後遷都到洛陽,

直到夏朝最後一個王夏桀,夏朝的都城都在洛陽。

唐代司馬貞在給《史記》做的《索引》裡講:“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即洛陽龍門)在其南”。可見,有夏一代都城主要建在洛陽。

而且,隨著近幾年的考古發掘,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已經被完整證明了就是夏代的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發掘出了相當規模的都邑,面積達3平方千米,還出土了大量的貴族用品玉器等,根據碳十四測年,這些遺蹟遺物的年代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與夏朝年代也相吻合。因此,夏朝都城就在洛陽是有根據的。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商朝有一半時間定都在洛陽

商朝的祖先是契,也是河南人,契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地也在河南。湯建立了商朝,《史記》載“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唐代張守節作《史記·正義》:“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可見,

商朝建立後建都在洛陽,並且洛陽作為商代的都城達200多年

,安陽的殷墟,是最後一次才遷過去的。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周朝建洛陽為“周”

周武王滅商以後,回到洛陽就立即決定在洛陽“定天寶,依天室”,營建都城。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登上洛陽城後:“南望三塗,北望嶽鄙,粵詹洛伊”,最後“毋遠天室”,營建了都城洛陽。

武王之後,商朝歷代君王也都在洛陽建都,把原來在西安建立的稱為“宗周”,洛陽建立的稱為“周”,並且把自遠古以來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運到洛陽,現在洛陽定鼎路的名稱就是因此而來的。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伊,東周時期的都城一直定位在洛陽,值得周朝滅亡。有道是,

周朝800年天下,洛陽始終是都城。

綜上,我們可以說,由於夏商周的都城基本都建立在洛陽,因此,“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中的“河洛”無疑指得就是以

洛陽

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於司馬遷處於西漢早中期,加之他得天獨厚的史官地位,使得他能夠有資格看到夏商周時期的原始史料,再加上他那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史官精神,《史記》中關於洛陽都城的記載是具有高度的可信度的。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換個名字繼續懟2018-10-19 11:22:34

南洛河古稱:“雒水”。起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部與藍田縣秦嶺箭峪側木岔溝。

北洛河古稱:“洛水”,全境皆在陝西,流經大荔、宜君、黃陵、志丹等地。

而司馬遷《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以為中嶽”。而並不是“皆在河雒之間”,“嵩高”也不是嵩山,因為在漢以前就沒有中嶽嵩山和如今的中嶽嵩山是兩碼事。

首先在漢以前,西嶽是指吳嶽山,中嶽是指華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 那時可沒有嵩山,那時河南嵩山叫外方山,外方這意思很明顯。 而司馬遷的嵩高為中嶽是指華山。“嵩”在這裡不是嵩山,而且形容詞,古文字中“嵩”通“崧”“崇”。崇高為嶽,古代用嵩高也形容衡山和恆山。這些古文獻中記載頗多。

即便不管是洛還是雒。首先都源自陝西。

先說北洛河,北洛河流經之地,其中就有司馬遷的家鄉韓城,韓城古稱“夏陽”“龍門”,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另外韓城是西周武王封子的地方,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採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並非戰國的韓國,有可能是有血緣關係)。而大禹又是夏朝的創立者,大禹的地盤又是與韓城(夏陽)隔河相望的山西的陽城。《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可見夏朝名字的來源於大禹一生最重要的治水地“夏陽”和“陽城”。而韓城以北的黃陵縣又是華夏始祖黃帝的陵寢,而黃土高原又是黃帝的誕生地也是黃帝部落早期的主要活動區。黃陵北部不遠又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先進的城市遺址距今5000——4100年佔地438萬平米的石峁古城遺址,四周又有十幾座同時期的衛星城,這個遺址又和夏朝時間吻合。而韓城(夏陽)的南部的陝西白水縣又是文字始祖倉頡的故里。白水南邊的大荔縣又是古人類距今20萬年的大荔人遺址的發現地。韓城(夏陽)的東部不遠又是山西距與夏朝時間吻合的“陶寺遺址”。綜合遺蹟可看出河洛文明的河洛就是陝西北部的黃河與洛水。

再說南洛河(雒河),起源地是陝西華山南部和藍田。先不必多說212萬年的藍田猿人,僅這地區“華胥故里”就能說明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西邊就是著名的仰韶文明早期最大的遺址“半坡遺址”和著名的“姜寨遺址”。而姜寨遺址又是最早的銅的發現處,旁邊的仰韶文明最大城市遺址6000—5000年前的西安楊官寨城市遺址,就不多介紹了。而仰韶文化遺址,河南1000處,多為中晚期,陝西2040處,一半為早期。

而“華夏”一詞來源於華山和夏陽。可見三代之居的河洛是指的陝西北部洛河與黃河周圍。

司馬遷的洛水不是雒水。河南除了歪曲史書內容和改變史書的字詞,遺蹟證劇卻拿不出來,僅有的二里頭遺址,卻被國家文物總局否定為夏都,洛陽古稱“雒邑”並非“洛邑”。如今為了爭經濟利益,不僅捏造歷史給自己貼金,連祖宗給的名字都改了。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獼猴桃之鄉meixian2018-11-01 23:24:01

作為一個陝西人,聽到這麼多解釋硬是說河洛地區在陝西,我真心臉紅!中原特指河南地區!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內求安己2018-11-03 17:29:43

此話出自《史記·封禪書》:

“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至山東。”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先來說說“三代”,毋庸置疑是指“夏商周”三個封建王朝。

【夏朝】

由“五帝”末期過渡而來,當時文字尚未成熟、未有記載,只是口耳相傳編纂成書。在如今的考古學不斷向前推進,一一都得到印證。

開國之君為“大禹”,居“陽城”(今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成鎮王城崗,位於“潁河”上游,潁河發源“嵩山”)。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帝太康(啟之子)都“斟鄩”(伊洛平原地區、今河南省洛陽巿偃師市嶽佃路“二里頭遺址”)。“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洛汭,洛河流入黃河處,今河南省鞏義市。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末代帝桀也定都“斟鄩”。

【商】

“甲骨文”的誕生,使歷史有了明確記載,有據可尋可依。

“商湯”虜“夏桀”,建立“商”,定都“亳”(bo,今河南省商丘市谷熟鎮西南)。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帝“祖乙”遷都“邢”(今河北省邢臺市),後又遷都“庇”(今邢臺廣宗沙丘平臺一帶)。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帝“盤庚”復居“亳”。

末代帝“辛”(商紂)也居“亳”,有說晚期遷於“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南部淇河邊)。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周】

“周武王”滅“商紂王”,建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灃水東岸)。

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

末代“東西”兩週分治。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再來看看黃河在歷史變遷中的改道。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現在研究下“文言文原句”:

“昔三代之居”中“之”,為“結構助詞”,譯為“的”。

“河洛之間”中,“之”為“助詞”,“無實義”;“間”,方位詞,表示一定的空間或時間裡。如,田間、人間、夜間。

所以,“河洛之間”之意應為“黃河旁和洛水邊”。洛水為黃河支流!

則:

“河”指“黃河”,“洛”指“洛水(河)”、今天的南洛河。

“河洛”具體指“黃河中游及略帶下游 跟 南洛河流域”!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歡迎探討!一起暢遊!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牽了頭牛2017-12-19 13:11:41

河洛怎麼跑去陝西了~~厲害~都si你滴好了吧~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河洛搬遷~

這個沒有任何可爭議的,河洛之地本就屬於洛陽盆地一帶,事實上何必爭來爭去。洛陽,西安可以說都是中華文明的魁寶~我們有著全中國最厚重的歷史,可更要迎接嶄新的未來,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祗樹2018-09-13 22:46:41

有人說河洛之間在涇河、渭河、洛河之間,我不禁啞然失笑,九年義務教育白學了嗎?就算眼睛再瞎,也該知道河洛指的並非三條河啊!

那麼,河洛指的是哪些和呢?根據老夫夜觀天象,推古算今,原來這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洛指的是尼羅河。河洛之間呢,便是中亞和北非這塊兒地方。

看來,司馬遷這小太監還是有點兒本事的,竟然對其他文明的碩果,也是瞭如指掌,實在是令人欽佩。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河洛之間的這三代之居,又是哪三代呢?

第一條代,很明顯就是尼羅河沿岸這一代。在尼羅河水的滋養之下,古埃及文明率先世界成為最古老的文明,並且修築了諸多偉大的古蹟。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輝煌的金字塔,以及神秘的帝王谷。

第二條代,便是位於美索不達米平原的兩河流域這一代了。也是在兩條河流的孕育之下,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並創立了最早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

第三條代離這個地方有點兒遠,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作為後起之秀,古希臘文明高度繁榮,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所以同志們啊,以後說話還是要過過腦子,不要讓自己無腦的言論招致別人的嗤笑。自古至今早有定論的事情,怎麼到現在你紅口白牙就隨意翻案了呢?黑,要黑在點兒上,要不然只會讓自己跌份兒。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看盡身邊人和事2018-09-09 20:20:06

那些陝西的噴子,你們噴什麼噴?要點臉行嗎?說我們河南可以,請你不要黑我們。我不想罵你們。首先你們說什麼都是你們的都好。請你們去找國家教育局,把教科書歷史寫的改成你們陝西。我真不知道你們是咋想的。哪裡的不是中國的?你們是想獨立還是咋滴?做人做事,拍著自己的良心。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1518028222018-09-14 00:27:33

司馬遷就知道有些不肖子孫來質疑,特意在史記·封禪書》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以因為三代之居在這,所以嵩山為中嶽,嵩山在哪裡大家都知道,不過我是真怕有些人後邊會搶嵩山中嶽這個頭銜,求放過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快漲吧2017-11-23 12:22:27

借用一個圖,如有版權問題再刪除!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如果說河洛地區,大體就是右邊紅圈的位置。

史記裡面說的河洛之間應該不是僅指河洛地區,而是指的是沿著洛河、黃河包括渭河的幾個平原,也就是包括圖中三個圈既渭河(關中)平原、汾河平原(谷地)、河洛地區。還包括沿著黃河過河洛地區向東北走(紅線軌跡),到今日殷商所在的安陽附近的華北平原部分割槽域。

黃帝、炎帝、夏商周都在這一片了!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夜半觀史2017-11-20 08:48:52

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

,東至滎陽、

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

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美立得家居裝飾2018-09-14 11:56:01

《史記封禪書》裡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

司馬遷這個“三代”指的是秦之前的夏商周,以嵩嶽為中心來進行描述,文義已非常明確,即三代之居,在嵩嶽附近。其指洛陽的洛河和黃河之間,已非常明確。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一老沈一2021-02-17 22:02:49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封禪書》雲:“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史記》是漢代古文獻,咱們先就文獻來說文獻。

司馬遷的原話,是說“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

後人認為這裡的“君”,是為“居”之訛。

其實未必。

“君”,就是“王”,含統轄管制之義。

《易。繫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當然,解釋為“居”未嘗不可。司馬遷不用“居”字,大概是及至東漢,“居”的主要含義是“蹲”,即後來“踞”這個字的含義。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對司馬遷這句話,《史記正義》有詳細註解。其曰——

“《世本》雲:‘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帝王世紀》雲:‘殷湯都亳,在梁,又都偃師,至盤庚徙河北,又徙偃師也。周文、周武都豐、鎬,至平王徙都河南。’案: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也。”

所謂“河洛”,無疑是指“黃河”“洛水”。古籍中,說到“河”與“洛”,基本皆指這兩大河流。

那麼,“河洛之間”,也無疑是指這兩大河流之間的區域了。

司馬遷說,夏商周三代,都統轄管制著這一區域,自然也是居住在這一區域。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太史公其實還有話。

他說:“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

這是說,因為三代管轄著河洛之間這一區域,才把這一區域內的嵩山定為“中嶽”,把泰山、華山、衡山、恆山這“四嶽”分別定為東西南北“嶽”。

“四瀆鹹在山東”,是說“江、河、淮、濟”四大水系,都在“崤山”之東。

“崤山”,亦名“殽山”,還名“嶔崟(qīn yín)山”,在河南洛寧北,西北接陝縣界,東接澠池界。

古人所說的“嶽”,本作“嶽”,義為“山之尊者”,也就是有名的大山;而“瀆”,則指“大川”。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五嶽”“四瀆”,就是“天下”的象徵,所以古代帝王才要“封禪”。

司馬遷在《封禪書》裡說:“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

他這是講,從五帝到秦,代代興衰更替,名山大川或為諸侯佔有,或為天子掌管,祭祀的禮儀也有增有減,隨時代不同而有變化,不可一一記錄了。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說完文獻,再簡單說說考古。

史籍所載的夏代,還沒有確定的“國界”。

因此,要求按現代國家的“疆域”或“邊界”的觀念,非要說出來“非此即彼”的“分界線”,是不可能的——這在國際上,也是到了近現代的國家才劃定的。

關於“夏”,《左傳》雲:“芒芒禹跡,化為九州”,又簡稱為“禹跡”“禹都”“禹域”或“夏墟”。

以上這些,古籍文獻中有記載,儘管亦有出入。但從與史籍記載的夏代時間上來說,相當於“龍山文化”時期。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恰好,在河洛之間,發現了大量的龍山文化遺存。

如王灣遺址、西乾溝和東干溝遺址、矬李遺址、西呂廟遺址、偃師灰嘴遺址、伊川白元遺址、孟津小潘溝遺址、新安冢子坪遺址、新安西沃遺址、牛砦遺址、馬莊遺址、閻莊遺址、大河村遺址、站馬屯遺址、豎河遺址、點軍臺遺址、古城寨遺址、新砦遺址、留莊遺址、王城崗遺址、煤山遺址、瓦店遺址、北溝遺址、陶寺遺址、丁村遺址等等近百處龍山文化遺存。

這些文化遺存,皆於史籍所載的夏代時段相吻合,且皆位於“河洛之間”。

商和周,不僅有大量文化遺存被發現,還有了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可資證明,就不去多說了。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琴棋書畫論古今2020-02-19 22:25:57

司馬遷所說的三代之據皆在河洛間。指黃河,洛河,就是古代中國的狹義的特指對洛陽周圍的稱呼。太史公就是說夏商周三朝全在中國(洛陽)的範圍。根據現今國家對夏商周三朝的科學考察,遺址發掘研究在豫西北地區出土了大規模的古遺址。發掘出土了很多國寶級別的珍貴文物。用現在的話說,古代夏商周三朝之都,全在河南洛陽地區。

如今某省的教育資源普遍高於河南,但是要尊重黃河成大,幾字型繞開某省的地理事實。古代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而黃河流經洛陽北部,洛河在洛陽城市中心流淌孕育一代代文化。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大唐神都2018-06-29 21:34:04

河,可能指的是黃河流域。洛指洛河,是一條古籍記載較多而又混淆較多的河流。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又曰:夏祖為“鯀”,鯀建都西安戶縣一帶。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又曰:虞舜 時為商國,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得封此地。《史記。。殷本紀》“契封於商”。漢鄭玄:“商南在華之陽”。晉皇甫謐:“今上洛、商是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唐李泰《括地誌》:“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嚳之子契所封也。”

《世本》說:契居於藩。藩是陝西華縣一帶。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以上可見:黃河幾字灣中間有數條洛河,其中以百洛河與南洛河最為有名,而這兩條河都在陝西境內。南洛河流入河南境內曰“雒河”,不是“洛河”。

你陝西境內的數條“洛河”為中心,西至天水甘肅一帶黃河,東至山西黃河一帶,黃河幾字灣形成了一個大的範圍。其中山西境內有著名的“堯舜之都”“山西陶寺遺址”;陝北神木有著名的“黃帝崑崙城”“禹”“啟”之都“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而夏朝人的祖先又源自於這裡,商朝人的祖先也是源自於這裡,周朝人的祖先又是從這裡興起。

這裡孕育了“華胥氏”、“伏羲女媧”、“炎帝和黃帝”、“堯舜禹啟”等著名的古代帝王,形成的上古時代全國最為有名的權力中心。

以上說明:河洛地區指的是“以黃河幾字彎而形成的一個大的範圍,西起甘肅,東至山西,而陝西正位於其中間”!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瑞雪兆豐年C2018-10-19 23:30:49

看到此提問和提問者,此人和另外一小撮,經常交替傳送類似的問題,並自問自答,相信後續還會有一大堆的和此帖沆瀣一氣的地域黑,造假者,看似引經據典實則欺世盜名,當你駁斥的他無話可說時,便把你拉黑不讓正確的人發言,不然便對你要麼謾罵,要麼胡吹要麼發貼攻擊。然後繼續造謠或黑別的地方,當然他們還會不停的交換同一話題,交換頭像或更換名字,然後再給他們同類人進行點贊,甚至無恥的以大師互稱,假象性地讓大家看著一大堆的點贊數,其實都是自欺欺人。一肚子男盜女娼。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歷史三日談2018-12-17 08:33:06

近年來,由於國家層面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很多城市開始把文化作為自己對外宣傳的名片,深度挖掘轄域內的文化歷史根源,力爭擦亮文化招牌。在這個過程中,關於“洛水”是不是指北洛河的爭論出現了。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在眾多關於歷史文化歸屬區域問題的爭論之中,為什麼這個“河洛”的爭論顯得特別突出呢?

這是因為“河洛”文化,一直以來都被稱為是中原正本文化的淵源,是華夏民族文化意識的重要分支之一,更是我們國家文化信仰之本——儒家學派的核心地區,龍門石窟就是一個有力的見證(地處洛陽)。

這下我們明白了,“洛水之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文化歸屬之爭。那麼,太史公筆下的“河洛”到底指的是哪裡呢?其實很明確,指的就是黃河和洛水之間,以洛陽為中心的一片地區。

至於有人非要說洛水指的是“北洛水”,是站不住腳的。理由如下:一是,“三代之居”中的“三代”,指的是夏朝、商朝、周朝。

根據各種歷史典籍的記載,在夏朝到周朝這一段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字資訊和文獻資料,都沒有關於的北洛水的記載。這說明,在夏朝、商朝、周朝,北洛水在國家和文化層面上來講,還沒有進入當時世人的視線。

二是,《史記》提到洛水的時候,有時候寫作“洛”,有時候又寫成了“雒”,這是因為,《史記》在每一個朝代,都被當朝的儒生修訂過。每一個朝代的儒生在重新修訂古書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帶上了當朝的痕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比如中國皇帝文化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避諱皇帝的名諱、屬相等等,這就是“洛” 、“雒”混用的原因了,有時候“洛”與當朝皇帝的名諱或者屬相沖突,就會被改寫成“雒”。

所以,“洛水”就是洛河,這兩個字的混用,不能作為洛水指的是“北洛水”的有效證據。

三是,我們國家對兩條河流並稱指代的意義,有著約定俗成的方式。比如“江漢地區”,指的是長江和漢水交匯的地區,長江是主幹流,漢水是枝流。

又比如“江淮地區”,指的是長江和淮河交匯的廣大地區,這裡長江是主幹流,淮河是枝長江是主幹流,漢水是之流流。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觀點,洛水指的是北洛水的說法,那麼北洛水是現在的渭水一代,河洛一直以來的稱呼,應該是“河渭”,而不是“河洛”。

綜上所述,河洛的“洛”,指的就是洛水,就是黃河和洛水交匯的地區,是我國古代很有名的“河洛郎”出現的區域。一直以來,一個人擁有“河洛郎”的身份都是很有自豪感的,身份就代表著文化基因。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很有意思的是,現在東南亞國家所稱呼的“河洛郎”,指的確實福建一帶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啊,福建人多半是有洛陽人南遷組成的。所以福建人大多是“河洛郎”的後代啊。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絆惹春風2018-07-23 21:30:20

悟空問答只能靠這吸引流量了,是沒有工資運營了嗎?總是提這些引戰問題,本來清清楚楚的歷史想把攪渾。頭條上有幾個認認真真回答歷史問題的,那麼多黑子不管不問。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其興也搏,其亡也忽,我支援頭條倒閉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味哎兒2018-09-13 07:08:49

中塬的塬是黃土高原的原,它是中國唐朝及唐朝前的天下之中的中,唐朝以後稱中原,中原指河洛地區,其中河指陝西桑洛地區,具體為現在的秦一號大墓一帶,洛指河南洛陽地區,具體是現在仰韶文化地帶。西安是帝都,洛陽是神都,兩者不矛盾,當時都是九宮中間格的中州區域,而不是現今的陝西與河南的分割狀態。奉天於洛陽嵩山,嵩山是當時天的中心在大地上的位置體現,而這時的王不能居天所在區,從而居桑洛,是大地中心處。陝西洛河是渭水支流,渭為胃屬吃飯處,王居於渭。河南洛陽的洛河是神居處,所以洛神賦的水指河南洛陽的洛河。兩洛河意為不分彼此。但在易經裡很重要,是河圖洛書分辨要衝。但作為中原與帝都當時有如清朝時皇宮與園明園或避署山莊一樣。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則指河南的新鄭與淮陽一帶,即,炎帝居地處,具體中心是鉅鹿之戰處。唐武則天遷帝都於天之中河南洛陽,自此王城不再與陝西有緣。給個贊,悟空問上嘮一下。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神兜兜三國2020-05-06 04:56:59

河洛,是指兩條河流,那黃河和洛水。

在古代(唐宋之前),河,就是黃河,除了黃河,天下沒有第二條“河”。

在古代(唐宋之前),江,就是長江,除了長江,天下沒有第二條“江”。

除了黃河、長江外,其它的大水流,則稱之“某水”。

比如,“易水”,荊軻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易水,但絕不會說成當代的“易河”或“易江”的。

比如,“泗水”,劉邦當過泗水亭長,泗水,就是一條名叫“泗水”的大水流,在古代,不會寫成“泗河”、“泗江”的,只會寫成“泗水”。

比如,現在的“漢江”,在古代,稱之為“漢水”,“漢水”上游,在川蜀部分的,還稱之為“沔水”,三國劉備,就是在沔水北岸的沔陽(山南水北謂之陽)當漢中王的。

同樣的,現代的“洛河”,古代,則稱之為“洛水”。

問題中的“河洛指的是哪裡”,其實指的就是“黃河”流域、“洛水”流域,尤其是指黃河與洛水的兩河之間的流域,戲稱為“河洛流域”吧。

洛水發源於陝西,流經河南,在河南鞏義市流入黃河。

河洛,主要是指黃河、洛水之間的“兩河流域”。以陝西、河南為主,簡單的說,就是西到長安,東到洛陽的那一塊寶地,在漢代,稱之為“司隸校尉部”,晉代以後,稱之為“司州”。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心花路放13472018-09-18 20:42:39

黃河洛河,洛陽地區。發現小部分陝西人瘋了,韓國戲精附體,啥都想爭一爭。不過古代河南陝西的版圖是一直變化的,現在與古代有很大不同,山水相連文化相同爭來爭去沒啥意思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至樂無如讀書2021-01-26 11:13:59

由於司馬遷距三代時間久遠,特別是傳說中的夏和商,所以這個說法很不準確。比如,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夏都安邑,在晉南;而殷商在安陽,在豫北;而周在豐鎬,司馬遷專門強調周都豐鎬。如此看來,如果河洛指洛陽附近,三代全不在洛陽建都。

所以“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根本不準確,說明不了什麼。

夏,至今沒有同期文字佐證,還處於傳說階段。殷商都安陽有文字說明,不存在問題。周都豐鎬,從司馬遷到近現代都是肯定的。

至於河洛,三國魏黃初以前,洛河指渭洛河的洛河,在陝西中北部。

三國魏黃初以前,伊洛之洛,寫作“雒”,壓根不是洛。《說文解字》和《說文解字注》都有詳盡解釋。《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所著,如果他弄錯了,皇帝定會要他小命的。因為東漢都雒陽,他又是朝臣,他要弄錯了,那豈不咄咄怪事!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樂在其中1616693882018-07-22 07:24:56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如果是沒有用簡體字之前的書籍,寫的是河洛之間,可定是關中陝北一帶。寫的是河雒之間,可定是河南雒陽一帶。自從有了簡體字,雒與洛同體都用洛,有些事情就說不清楚了,給某些人有了渾水摸魚的機會。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源稚生2018-12-01 16:14:54

《史記 。封禪書》裡說: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閒,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在我國,四瀆是古代對中國“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合稱。 可見,司馬遷這個“三代”確實指的是秦之前的夏商周,那麼所謂的河洛指的又是哪呢?

透過夏商周三代國都的變遷可以得到一些線索:

一,夏朝;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夏朝是我國曆史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的建立者是啟。

史載: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夏朝建立之後多次遷都,夏啟建都在陽翟,此後斟潯,商丘,綸城,夏邑,西河,老丘都做過夏朝的都城。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二,商朝;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

五帝帝舜時期,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

商朝建立後,亦多次遷都,商湯滅夏後,建都在亳,此後,囂、相、邢,北蒙,殷等也做過商朝的都城,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即使如此,商朝的統治中心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

三,周朝;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周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三個朝代,也是一個跨度極大的朝代,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周人興起於陝甘一帶,後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周朝都城是鎬京,成王即位後,繼承了武王之遺志,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從這裡對新徵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

西起岐陽,東到圃田,所有渭、涇、河、洛地帶,都成為周的王畿。關中的鎬京被稱為“宗周”;東都王城被稱為“成周”。洛邑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

,周平王東遷後,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史記·鄭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閒,人便思之。”河洛,原指黃河與洛水兩水之間的地區。現多指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河洛之間”中,“之”為“助詞”,“無實義”;“間”,方位詞,表示一定的空間或時間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在我國,南洛河古稱雒水,黃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內的伊河為重要支流,亦稱伊洛河,即上古時期河洛地區的洛水;北洛河,也稱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為陝西長度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渭河,途經黃土高原區和關中平原兩大地形單元。

由此可知:“河洛之間”之意應為“黃河旁和洛水邊”,洛水為黃河支流,河洛之間確切一點應該是黃河中游與南洛河之間的地區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實話實說欄目2020-08-12 15:01:48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這段話個人感覺三代指的是陝北石峁的夏,商的祖源商洛,西周的首都鎬京。說到這有些網友可能又會扣帽子,其實大可不必,個人見解不一樣,人貴在講道理。

首先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司馬遷將西周定為鎬京而貫穿始終,如果如某地網友所指洛陽,那豈不是互相矛盾自己抽自己的嘴,所以既然指三代,司馬遷肯定是將洛陽排除在外的。此文的另一個支撐論點的就是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這段裡面的“則”字已說明一切,明顯屬於歷史地理的轉變關係而不是跟前面文字並列關係,可以理解為秦之前與秦之後,四瀆沒變,而五嶽的地理概念從崤山以西移到了山東。所以個人理解司馬遷的這句話意思是這樣的,從前夏商周的建都之地或祖源頭都在崤山以西_河(河套)洛(商洛南洛河)的廣大區域之間,故華山為中嶽(最早的封禪之地)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四嶽同中嶽華山均在崤山以西,至秦,,同樣的道理,也猶如古地名河南的概念一樣,時間變了,位置也就變了。

歷史需要嚴謹,雖然種種跡象表明不管年代,規模等級石峁最符合最早夏都的概念,但因為發掘量較小暫時沒有文字出土所以感覺個人武斷了,許宏老師的至理名言“一份材料說一分話”很深刻,作為最早大機率疑是真正的“夏都所在地”榆林地方政府尊重科學沒有好大喜功,這種對待歷史嚴謹的精神是非常值的敬佩的,也正因為對待歷史要負責,所以切不可作發明歷史的罪人。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正因為缺了西周建都史,某地不遺餘力的剮蹭西周建都史不停往上靠其目的就是試圖碰瓷三代之居,至於夏商屬於不確定自己可以造,不過假的就是假的,如果真的想宣傳與借用三代之居的名頭,那就是至秦以後河洛的位置從陝西移向河南的新三代之居,前有假絲綢之路新起點推陳出新然後張冠李戴,輕車熟路應該也算拿手。如果是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那麼東周,韓國,陸渾戎作為並列互不干涉的三代,這樣按照歷史背景應或許更合理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逗不賴2018-09-09 17:05:40

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學習一個詞“洛汭”,洛汭就是洛河入黃河的交匯處形成的沖積平原,在河南省鞏義市,往西離洛陽50公里,往東離鄭州50公里。河圖洛書,伏義八卦都在這裡,所以古書上的河洛就是洛河下游與黃河交匯這一帶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jpchy62122018-11-03 19:51:43

胡求扯。河洛地區是洛陽跟黃河流域。由於洛河發源於陝南。就有人硬要貼說是河洛地區是陝西。你說中原文化就有人說中原就是古關中,你說洛陽紙貴,也非搞出來個長安紙貴,你要指正他的問題,他就說古詩為證,你能拿出洛陽紙貴的是嗎?你可以百度一下,什麼是洛陽紙貴?上面說的清清楚楚。長安紙貴就是從洛陽紙貴演變過去的。杜甫是河南鞏義的。人家非要說是長安的。總有一些人想顛覆中華民族的一些知識認知。

我帖子寫完了,準備髮結果不讓發。仔細一看清熱堂帖主。從來就不怎麼認識他,就昨天發帖子的時候,發現不讓發。既然你敢把觀點亮出來,為什麼怕別人反駁呢?

他在底下還說河洛郎是個文化概念,古代逃到南邊的都叫河洛郎。,這顯然是無知,漢人一次次的男籤,但主體主要是河洛地區人。所以自稱河洛郎。你看一下福建。額泉州附近。基本上都是從洛陽遷出來的。那個地方。蓋的橋叫洛陽橋一切風俗習慣他都遵循著原來中原地區。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白石612018-09-13 22:32:06

甲骨文中記有洛字,說明洛字上古時代就有。洛字是關中洛河的專用字。洛河發源於黃土高原,在關中匯入渭河黃河。河南的雒陽雒邑的雒是專指雒邑雒河的專用字,而且雒河發源地在陝西雒南地區。這兩個字都是地名河名專用字。而且在甲骨文時代就分的非常清楚。這兩個河名任何地方都沒不用。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沒有發現這兩個字混為一談。從古到今雒邑的雒在字典辭海里是專用在雒陽的地名。也就是雒邑雒陽的雒河專用字,再沒有其它的解適,在古代國語尚書左傳雅語等等只要寫雒邑雒陽雒河都是用這個雒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雒邑的雒變成了洛字。從民國開始國家幾次文字改革,及乎99%的人都以為洛是雒的簡化字,其實不然,兩個地域河流之分經渭分明,決不含糊其詞)都被人們忽略了,因為文字改變後小學課本出版的地圖及刊物及乎都把雒字編寫成洛字了,曹操為了書寫方便,便把雒字改寫成洛字。一字之改直接顛覆了部分歷史,被河南雒陽人廣泛利用。流傳甚廣。一些文人和社會上誤以為真,反覆流傳。侃稱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偷樑換柱。解放以後五零年以後上學讀書的人包括現在讀書的人也沒有認識到。大家看;雒河與洛河是一回事嗎?(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洛河指的關中黃土高原流入渭河黃河的水流。而非雒邑雒河的河流。不難理解。洛河渭河黃河形成三川之地稱之為河洛之間。如果死般硬套非要說成雒河。斷定考古界永遠都無法實現。雒河就是雒河,洛河就是洛河。曹操在自己的詩裡為了書寫方便,就將雒河寫成洛河。從此以後雒河變成了雒河,雒邑變成了洛邑,雒陽變成了洛陽。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漢關駝鈴2021-02-18 17:46:30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中的河洛當然是指黃河與洛河之間的洛陽盆地了。

黃河古稱大河、河水、上河,原來的黃河水是清澈的,沒有那麼多泥沙,在秦朝之前黃土高原上的森林和水草還很茂盛的,不象現在光禿禿的模樣。《山海經》上稱為“河水”,《水經注》上稱為“上河”,《史記》稱為“大河”。黃河水原來很大,可以行大船。

到了西漢時候關中人口大量增加,黃土高原不斷開發,森林砍伐怠盡,黃河才開始變的十分混濁,因此人們便稱“河水”為“黃河”、“濁河”。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洛河古稱洛水,發源於陝西藍田縣華山的南麓,流經洛南、盧氏、洛陽,於鞏義(鞏縣)境入黃河。洛河出洛寧後河道漸寬,過了宜陽進入洛陽盆地,到偃師又於發源於伏牛山的伊河交匯在一起,稱為伊洛河,最後流經鞏義入黃河。

洛河流域是我國最早的農業區,在三代之時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最適合種植農業。因此我國先期文明主要圍繞著洛陽盆地開展,然後向四周擴散。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伏羲發明八卦就是在洛河與黃河的交匯處,看到兩條河水旋轉匯入一起,一清一濁,所以才根據這一自然現象發明了八卦。河出圖、洛出書,也是在這裡發現的。

“三代”是指夏、商、周,也有一說是指虞唐、夏、商,他們的主要活動範圍就在洛河盆地及周邊,定都也在洛陽盆地,目前有二里頭夏都遺址和商都遺址為證。至於說周,是指周成王遷都後的周。

現在有種聲音在否定這一切,把一個北洛河給扯上了,北洛河與黃河之間是黃土高原,高出黃河上千米,在遠古根本不具備農業耕種的條件,那裡主要為人類活動遊牧狩獵區。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行者無疆688882019-01-25 07:54:17

天宮首賜洛陽橋,

河洛文明出夏朝。

先祖一統大江山

萬里神州盡舜堯。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長安老調2017-12-18 18:41:48

說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弄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在陝西有兩條洛河,一條北洛河,發源於陝北,匯入渭河黃河三角洲,一條南洛河,發源於秦嶺,流經洛南縣,河南洛陽,匯入黃河。初讀《史記》就有一個疑問,前面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在陝北,姜水在寶雞,那“三代皆居河洛”怎麼跑洛陽去了?在古代交通不便,又無馬可騎的年代,黃帝的部落活動範圍能有這麼大?直到看到北洛河入渭再入黃的地圖後才猛然醒悟,史記所記載的“河洛之間”會不會是指北洛河和黃河之間的地方呢?大家都知道仰韶文化的中心剛好就在渭河中下游區域,而黃帝所處的時代又恰好在仰韶文化之後。所以我的觀點是河洛之間極有可能是指北洛河,渭河和黃河交匯處,包括山西汾河谷地。可惜地是當年修建三門峽大壩河水倒灌,淹沒了這一片大塊區域,希望這塊地方在將來的考古中有大發現。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周乙探史2020-02-03 15:08:41

最早的河洛(雒、濰),就是山東濰坊的濰水,是炎黃髮源地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萬物起源於西安2018-12-01 17:16:03

閩南地區自稱河洛郎的祖上大多是河南的 有本事陝西人讓他們改口祖宗是陝西遷過去的就行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老彭1488159952020-02-19 23:32:34

洛陽為曹魏改雒邑而來,曹魏以前只有雒邑,沒有洛陽。周秦漢洛河只有一條,即現在陝西北洛河(距司馬遷家鄉不遠),要分清周秦漢時洛雒之分。司馬迀不可能知道死後三百多年雒邑改稱洛陽,那他筆下洛指何處已很明確。另可看東漢時許慎寫的《說文解字》,洛與雒各在什麼位置,寫的非常清楚。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青陽氏2020-05-09 15:06:34

河洛

”地區,指的是

包括洛陽在內的黃河與洛水交匯處及周邊區域

。其中,

“河”指黃河,“ 洛”指洛水

,河洛文化以

中原地區的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河洛地區,地處中原腹地,歷史上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天下之中”的說法

。河洛地區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周易·繫辭》曰:“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說的就是

龍馬負圖出於河,神龜背書出於洛

。在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古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形成了代表華夏文明源頭的河洛文化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語句來源:

《史記·封禪書》載:“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

”《春秋繁露》亦云:“

三統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

這裡的“

中國

”就是“

河洛地區

”的代稱。

“河洛地區”憑什麼是三代之居?

夏朝都城變遷:

鯀,崇,

今河南洛陽嵩縣。

大禹

,一說

安邑

,在今山西

夏縣

;一說

陽城

,今河南

登封告成鎮

啟,初都陽翟

,今河南

禹州

;後都

安邑

,今

山西夏縣

太康、中康,都斟鄩

,今河南洛陽

偃師二里頭遺址

相,商丘

,今河南

商丘睢陽

區。

帝丘

,今河南

濮陽南

羿,鉏

,今河南

滑縣

或山東

濟南

羿、寒浞,斟鄩

,今河南

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

少康,綸城

,今河南

商丘虞城縣利民鎮東南35裡

夏邑

,未知,或指今河南

商丘夏邑縣

;帝丘,今河南濮陽南。

杼,原,今河南濟源西北2公里廟街原城

杼、槐、芒、洩、不降、扃,老丘

,今河南

開封祥符區國都裡村

廑、孔甲、皋、發,西河

,今河南

安陽東南

。桀,斟鄩。

依據《竹書紀年》夏朝都邑遷徙如下圖: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夏朝都城有多少?

夏朝都城,除了山西南部有一個安邑,其他都分佈在嵩山周邊和豫東地區;其中嵩山周邊有4~6處,豫東地區有6處。

商朝都城變遷:

據《尚書·商書》記載,“

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

”八遷的地點,歷來說法不一。大體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範圍。有人認為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後,自亳至殷,據《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史稿地圖集》的考訂,商王朝共有過八個都城,即

亳(+西亳)、囂(隞都)、相、邢、庇(山東鄆城)、奄、殷(殷墟)、朝歌

,至於朝歌是否為商的最後都城,則存在爭議。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仲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

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

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遷於囂、河亶甲自囂遷於相。

《史記》記載

祖乙遷邢(河北邢臺),遷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公元前1525年,

相(今河南內黃)遭洪水,祖乙把國都遷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

商朝各帝王都邑遷徙如下: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由上圖可知,

商朝之時都城遷徙有八處,豫北有三處,嵩山周邊有三處,其他兩個在商丘,兩個在山東

周朝都城: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建立,定都鎬京,另建成周城洛邑(一說遷都於此)

。其後周穆王又築宮

南鄭

,其後周懿王又遷都犬丘(今陝西咸陽)。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西周滅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週。其中東周以“三家分晉”為節點,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由上可知,周朝時都城主要是

宗周豐鎬

成周洛邑

,後平王東遷,

洛邑為唯一都城

;後世洛陽有

周王城和成周城

兩座城址。

總結,

歷史上夏朝都城主要分佈在

嵩山周邊

豫東(也有晉南一處安邑)

,商朝都城主要分佈在

嵩山周邊

河東

魯西豫東

這三處,周朝都城主要分佈在

關中

洛陽

其中與夏商周三代都相關的只有洛陽所在的嵩山周邊,也就是後世常說的“河洛地區”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即便不提大範圍的

河洛地區

,洛陽周邊也有

夏都斟鄩、商都西亳、(東西)周王城、成周城

等四處與

夏商周三代

相關的都邑。至於某些人想爭“

河洛

”之名的

河西之地

根本沒有一處與夏商周相關的都邑遺址,更談不上什麼“三代之居”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封禪書》載:“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指的就是

洛陽所在的嵩山地區

(或

河洛地區

)無疑!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天道TD隔壁家老王2018-11-03 19:16:07

我看到我兒子在,這樣的問題就是他們的套路。。。。。這樣玩都混成V了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執中致和2017-12-19 17:11:39

哈哈,西邊的攪屎棍又不淡定了,別他麼意淫了。先看看自己照照鏡子是人是妖吧,

北洛水

旁邊的上雒(今商洛區域)城,如果從古至今北洛水都做洛,那靠近北洛水附近從哪裡偷來了上雒這城名字(重點在雒字)。古人論證也有一時腦殘的時候,總不能一個城池也不明不白的存在了上百年吧。

(揣著明白當糊塗,真傻假傻??)

以下繼續:

西周屬若方,春秋屬上鄀、晉上雒及楚商地域。戰國屬秦楚。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春,晉(上雒)伐鄀(下)出少習。

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左傳》:“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 上雒。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上雒、商。

西漢上

雒和商(縣)沿用了秦朝的設定,增加了秦代屬三川的華陽(今洛南)縣。

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出土秦代陶罐有兩戳五字:即”雒亭“和”楚裡孫“,證明此雒地在秦至秦前既有

(這可是實物、實物哦,攪屎棍們)

……(太多了,攪屎棍自己慢慢研究)

三國時期魏文帝 曹丕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

還有誰敢說雒專指南洛河,北洛河從古至今都是做洛!!!

不服來打我呀,來呀!!!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妙演22020-02-19 21:20:12

河南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