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丸、理中丸、小建中湯的區別是什麼?李藥師談健康2019-08-15 09:10:17

生活越來越好,面對的誘惑也越來越多,而這些誘惑導致的不良生活方式,卻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健康。面對美食,忍不住要多吃幾口(暴飲暴食),面對娛樂、遊戲,忍不住要晚睡一會(熬夜),諸如此類的種種壞習慣,長期堅持下來,最終傷害的是我們的身體健康,現代人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出現脾胃虛弱方面的問題,與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長期影響息息相關。

根據中醫理論,脾胃主運化,胃的主要功能的消解食物,而脾的功能則是疏布精微,使營養運化到身體中,如果出現了脾胃虛弱的問題,人體對於外界攝取營養的吸收和運用就會出現問題,因此,脾胃問題可以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丸、理中丸、小建中湯都是常見的中藥方劑,這3個藥物也都是溫補脾胃,治療脾胃虛寒的藥方,但由於組方的不同,其應用方向上有有所差異,今天就來為大家分別介紹下這3箇中藥方。

補中益氣丸、理中丸、小建中湯的區別是什麼?

補中益氣丸

我們先來看一下組方,補中益氣丸中含有黃芪、炙甘草、黨參、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這些中藥材組成,稍微熟悉中藥的朋友就知道,這些藥物都是調理脾胃的常見藥物,但這些藥材組合在一起,之所以取名叫補中益氣丸,其主要發揮的作用就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昇陽舉陷。對於脾胃虛弱(特別是氣虛)導致的疲倦乏力,腹脹少食,脫肛,子宮下垂等,都有一定的補益和治療作用。

補中益氣丸、理中丸、小建中湯的區別是什麼?

中藥都講究君臣佐使,在補中益氣丸方中,以黃芪為君藥,黃芪又叫黃耆,是補氣藥中的老大,具有固表補氣,補中昇陽之功效;方中黨參、白朮、甘草是臣藥,這三個藥物都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之功效;陳皮具有調理氣機的作用,而當歸則主要發揮補血和營的作用,這2味藥物為佐藥;而升麻、柴胡則為使藥,這2個藥物能夠協同黨參、黃耆的昇陽益氣作用。因此綜合看來,補中益氣丸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脾胃強健了,從而使後天的飲食化生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癒;除此之外,補中益氣丸還具有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因此,如果是具有脾胃氣虛,四肢無力,易疲勞,飲食無味,一活動就氣喘吁吁,容易受風寒,由於脾胃氣虛導致的久瀉脫肛、子宮下垂或胃下垂等問題的朋友,服用補中益氣丸對於補益脾胃,補中益氣,改善內臟脫垂等方面,都是很對症的應用。

禁忌:陰虛內熱者禁服。

理中丸

很多朋友知道附子理中丸,卻不知道附子理中丸其實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用附子而得來的,比起附子理中丸,理中丸的藥性更為溫和,是溫補脾胃虛寒的良藥。理中丸出自《傷寒論》,方中有四味藥食同源的中藥材:人參,炙甘草,乾薑,白朮。具有補中益氣,溫陽散寒之功效。

理中丸中四味藥材,乾薑具有祛寒溫中,助陽化溼的作用,上治“胸滿咳逆” ,下治“腸澼下利”,還能“逐風溼痺”,用途廣泛;而人參是我們很熟悉的補藥,能夠補益五臟,在此方中人參的主要作用是補益脾胃之氣,有助運化;白朮同樣是溫補的藥材,具有燥溼健脾,補中益氣之功效;炙甘草溫補津液,又可調和諸藥,還具有止痛的功效。而人參與炙甘草的組合,有助於調養胃氣,滋補因嘔吐或下利而導致的津液損傷,同時協助生薑振奮中陽,再加上白朮的燥溼溫補作用,四藥合用,起到了溫補脾胃,散寒化溼之功效。

從上述介紹大家可以看出,理中丸中四味藥材合用,主要還是突出一個“溫”字,因此,對於有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問題的情況,脾胃虛寒導致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的

情況,脾胃虛寒所致的陽虛失血(如便血、鼻出血等)情況,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四肢發涼,陽氣不足的情況,對於脾胃虛寒導致虛寒咳嗽,久治不愈等情況,對症應用理中丸來溫補脾胃,調理中焦,都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服用期間,注意少食油膩生冷食物,同時桃、李等水果,也要儘量少吃。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君飴糖,方含桂枝加芍湯,溫中補虛和緩急,虛勞裡急腹痛康。這是小建中湯的方歌,小建中湯方中含有飴糖、桂枝、芍藥、乾薑、炙甘草、大棗等即為藥材,是中藥中具有溫裡作用的名方,具有溫中補虛,調和陰陽之功效,因為具有調理建立脾胃中焦的作用,因此稱之為“建中”。

在此方中,桂枝是辛溫通陽,而芍藥酸甘斂陰,再加上飴糖的甘味,辛甘結合,昇陽而補脾,而酸的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再加上生薑的溫中補虛,散寒祛溼之功效,大棗,甘草補虛緩急,調和營衛。脾胃調和了,陰陽平衡了,身體的各種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對於中焦脾胃虛寒,脾胃不和,肝脾不和導致的腹中急痛,喜溫喜按,氣虛乏力,心悸失眠,四肢痠痛等問題,小建中湯是非常對症的調理藥方。在現代醫學治療中,對於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者,如果是脾胃不和,中焦衰弱所引起,可以對症應用小建中湯,調理身體,改善疾病症狀。

用藥禁忌:對於嘔吐,腹脹中滿者不宜飲用,陰虛火旺引起的胃脘疼痛,不宜服用。

以上藥物介紹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還請中醫診治病情後,遵醫囑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