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停止的成語?使用者6461287065293472019-12-30 00:47:49

按兵束甲 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指解除武裝,停戰言降。 出處:《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按甲寢兵 收拾起鎧甲武器。比喻停止軍事行動。 出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傅幹》:“愚以為且按甲寢兵,息養軍士,定土分封,論功行賞。” 按甲休兵 收拾起鎧甲武器。比喻停止軍事行動。 出處:《漢書·韓信傳》:“當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內,牛灑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發一乘之使,奉咫尺之書以使燕,燕必不敢不聽。” 案兵束甲 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案甲休兵 指停止戰事,休養士卒。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八音遏密 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後停樂舉哀。後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出處:《尚書·舜曲》:“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半途而廢 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 閉關卻掃 卻:停止;卻掃:不再清掃車跡,意指謝客。關上大門,掃除車跡。指閉門謝客,不和外界往來。 出處:南朝·梁·江淹《恨賦》:“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裡,閉關卻掃,塞門不仕。” 閉門卻掃 卻:停止;卻掃:不再清掃車跡,意指謝客。關上大門,掃除車跡。指閉門謝客,不和外界往來。 出處:漢·應劭《《風俗通義·十反》:“蜀郡太守劉勝季陵去官在家,閉門卻掃。” 不能自已 已:停止。指無法控制自己,使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出處:唐·盧照鄰《寄裴舍人書》:“慨然而詠‘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因泣下交頤,不能自已。” 不隨以止 不跟隨別人而半途停止。 啜食吐哺 輟:中止,停止。停止用飯,吐出口中含的食物。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 輟毫棲牘 停筆藏牘,指停止寫作。牘,古代寫字用的狹長木板。 大工告成 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務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賈魯河故道》:“計其功費,用銀不過二三萬,用夫不過三萬餘名,而大工告成矣。 ” 大功畢成 指大工程或大任務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 出處:《漢書·王莽傳上》:“諸生、庶民大和會,十萬眾並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大功告成 功:事業;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務宣告完成。 出處:《尚書·禹貢》:“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漢書·王莽傳上》:“十萬眾並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低迴不已 低迴:徘徊留戀;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戀忘返。形容傷感難忘的心情。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低迴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喋喋不休 喋喋:形容說話多;體:停止。嘮嘮叨叨,說個沒完沒了。 出處:《漢書·張釋之傳》:“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 遏密八音 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後停樂舉哀。後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出處:《尚書·舜曲》:“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遏雲繞樑 遏:停止。歌聲優美,使遊動的浮雲為之停下來靜聽,似餘音繞著屋樑,不願散去。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文事》:“驚神泣鬼,皆言詞賦之雄豪;遏雲繞樑,原是歌耷之嘹亮。” 方興未艾 方:正在;興:興起;艾:停止。事物正在發展,尚未達到止境。 出處: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虜人非有方興未艾之勢,而何必用此哉!” 廢寢忘食 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出處:《列子·開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廢書而嘆 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風吹雲散 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結。 出處:康濯《春種秋收》:“這事兒是風吹雲散,往後誰也不許提啦!” 封刀掛劍 比喻運動員結束競技生涯,不再參加正式比賽。 出處:《羊城晚報》1984。8。25:“中國女排完成‘三連冠’偉業之後,隊伍將作小的調整。據悉二十七歲的老大姐周曉蘭和隊長張蓉芳將要封刀掛劍。” 烽鼓不息 烽鼓:烽火與戰鼓;息:停止。比喻戰亂不止。 出處: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晉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光風霽月 光風:雨後初晴時的風;霽:雨雪停止。形容雨過天晴時萬物明淨的景象。也比喻開闊的胸襟和心地。 出處:宋·黃庭堅《豫章集·濂溪詩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見噎廢食 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應作的事。 叫苦不迭 不迭:不停止。形容連聲叫苦。 出處:宋·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享集:“徽宗叫苦不迭,向外榻上忽然驚覺來,嚇得渾身冷汗。” 卷甲韜戈 捲起鎧甲,收起武器。指停止戰鬥。 出處:《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九年》:“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 絕薪止火 絕:斷絕;薪:柴草。斷絕柴草,使火停止燃燒。比喻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盡數》:“揚湯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則止矣。” 漢·枚乘《上書諫吳書》:“一人飲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來好息師 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令行禁止 下令行動就立即行動,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嚴正,執行認真。 出處:《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漫無止境 指永遠不會停止或沒有邊際。 鳴金收兵 用敲鑼等發出訊號撤兵回營。比喻戰鬥暫時結束。 出處:《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呶呶不休 呶呶:形容說話嘮叨;休:停止。嘮嘮叨叨,說個不停。 出處:唐·柳宗元《答韋立論師道書》:“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 破涕為笑 涕:眼淚。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轉悲為喜。 出處:晉·劉琨《答盧堪書》:“時復相與舉觴對膝,破涕為笑。” 騎虎難下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做一件事情進行下去有困難,但情況又不允許中途停止,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出處:《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 千了百了 了:完了,結束。比喻一切都非常妥貼。 鍥而不捨 鍥:鏤刻;舍:停止。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出處:《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扇火止沸 沸:沸騰,指水滾開。用扇風助長火勢的辦法來停止水沸騰。比喻採取的辦法與希望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善罷甘休 輕易地了結糾紛,心甘情願地停止再鬧。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奶奶就是讓著他,他見奶奶比他標緻,又比他得人心兒,他就善罷甘休了?” 生生不已 生生:中國哲學術語,指變化和新生事物的發生;不已:沒有終止。形容一切生物新陳代謝,永無停止。 出處:《周易·繫辭上》:“生生之謂易。”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勢成騎虎 騎在老虎背上,要下來不能下來。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難,但迫於形勢,想停止也停止不了。 出處:唐·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 收刀檢卦 指停止胡作非為。 收鑼罷鼓 停止敲擊鑼鼓。比喻結束,結尾。 收旗卷傘 比喻停止活動。 死而後已 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韜戈偃武 收藏兵器,停止武備。指息兵修文。 停滯不前 滯:滯留。停止下來,不繼續前進。 完事大吉 指事情結束了,或東西完蛋了(多含貶義)。 忘寢廢食 寢:睡覺。廢:廢止,停止。形容專心致志地幹謀一件事情,連睡覺、吃飯都顧不上了。 出處:宋·司馬光《進五規狀·遠謀》:“臣竊見國家每邊境有急,羽書相銜,或一方饑饉,餓莩盈野,則廟堂之上焦心勞思,忘寢廢食以憂之。” 武偃文修 文治已實行,武備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出處:明湯顯祖《還魂記·榜下》:“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狀元試卷,蒙聖旨武偃文修,今其時矣!” 息怒停瞋 瞋:發怒時睜大眼睛。停止發怒和生氣。多用作勸說,停息惱怒之辭。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夫人休閃了手,且息怒停瞋,聽紅娘說。” 嘵嘵不休 嘵嘵:爭辯聲;休:停止,完。形容爭辯個沒完。 出處:唐·韓愈《重答張籍書》:“擇其可語者誨之,猶時與吾悖,其聲嘵嘵。”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休牛歸馬 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事。 出處: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於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休牛散馬 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事。 出處: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於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修文偃武 修:昌明,修明;偃:停止。提倡文教,停息武事。 出處:唐·薛逢《九日曲池遊眺》:“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 偃兵修文 停止武事,振興文教。同“偃武修文”。 出處:《後漢書·杜詩傳》:“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偃兵修文,群帥反旅。”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偃旗息鼓 偃:仰臥,引伸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出處:《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偃武覿文 停止武事,振興文教。同“偃武修文”。 出處:清·李振裕《祠闕里雅》:“偃武覿文,風行四國。” 偃武興文 停止武事,振興文教。同“偃武修文”。 出處:《漢書·循吏傳·黃霸》:“太尉官罷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興文也。” 偃武行文 停止武事,振興文教。同“偃武修文”。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 偃武修文 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興文教。 出處:《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掩旗息鼓 ①捲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出處:《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一了百了 了:了結,解決。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結以後,其餘有關的事情也跟著了結。 出處:《朱子語類》卷八:“有資質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須節節用工也。” 遺魂亡魄 指拋棄思慮,停止精神活動。 出處: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遺魂亡魄,休精息神。” 以噎廢飡 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 以噎廢餐 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 出處:《南史·賀琛傳》:“卿又云‘百司莫不奏事,詭競求進’。今不許外人呈事,於義可否?以噎廢餐,此之謂也。” 有加無已 已:停止。不停地增加或事態發展越來越厲害。 出處:《左傳·昭公七年》:“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宋·陳亮《復杜伯高書》:“然而左右獨以為不然,時以書相勞問,意有加而無已。” 雨散雲收 ①比喻親朋離散。②指雨後轉晴。 出處:唐·溫庭筠《送崔郎中赴幕》詩:“心遊目送三千里,雨散雲收二十年。”唐·慎氏《感夫詩》:“當時心事已相關,雨散雲收一餉間,便是孤帆從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 雨收雲散 比喻某種現象已經消失。 出處:宋·陸游《水龍吟·春日遊摩訶池》詞:“惆悵年華暗換。黯銷魂、雨收雲散。” 雨消雲散 比喻消失得一乾二淨。 出處:瞿秋白《赤都心史》八:“情愛呢?,可知,這甜情蜜意,禁不起——理性一閃,遲早是——雨消雲散。” 雨歇雲收 比喻男女離散。 出處: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明知道雨歇雲收,還指望待天長地久。”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止望待天長地久,誰承望雨歇雲收。” 欲罷不能 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欲言又止 想說又停止不說。形容有難言的苦衷。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語甚悽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 雲收雨散 喻歡會結束,彼此分離。 出處:宋·周邦彥《燭影搖紅》詞:“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雲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 止戈興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中道而廢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誅求無已 誅求:需索;已:停止。指勒索詐取沒完沒了。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經敝邑褊小,介於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 壯心不已 壯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壯志仍不衰減。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自強不息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作輟無常 時作時歇、不能持久。輟:停止;無常:變化不定。 出處:漢·揚雄《法言·孝至》:“或曰:‘何以處偽?’曰:‘有人則作、無人則輟之謂偽。觀人者,審其作輟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