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的背景及根源是什麼?小洵仁可2017-09-23 08:19:48

“經”的含義是什麼?經典,經驗,科學地說就是一個社會的規則,即:法律法規。

“權”顧名思義當然是權利了,即行政能力。

經權學說各朝各代,各國都有不同觀點。好的法規在執行過程中應當變通適宜,那麼這個社會才會繁榮穩定!

經絡學說的背景及根源是什麼?城西向南2017-09-23 17:08:10

謝謝邀請,遲復為歉!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關於“經權”目前國內尚無研究專著,國外對中國儒家之“經權”亦未展開研究。但“經權學說”卻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思想史,散見於歷代文獻之中。

所謂“經”者,《說文》:“經者,織也。”“經”即織布之經線,相對於“緯線”而言,後引申為標準、典範。“權”者,稱也,以別輕重。後出二義,1。權便、權宜;2。權術、權謀。“經權”連用之“權”即為第一義,當“變通”講。

經權學說的背景可以以三事明之:

一、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不忍”之心即是“經”,是人之為人所共同遵守的原則。然人不食肉,則個體不康強,種族難繁衍,於生存發展而言,即使是君子也不能不食肉。吃則有違“不忍之心”,不吃則種群又難以生存。這是矛盾,是難題。孟子解決這個矛盾和難題的辦法是“君子遠庖廚”(遠遠的離開廚房)。肉要吃,“不忍”之心也要有。這就是“權”。

二、嫂子掉河裡了,小叔子伸不伸手救?伸手則有悖“男女授受不親”的“經”,不伸手則嫂子就可能淹死。孟子以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三、鄭莊公死,嫡子忽當繼位,但宋國要求鄭國大夫祭仲讓庶子突繼位(因為突是宋夫人生的),不答應就要將鄭國滅掉。立庶就違背了天下共遵的“經”,立嫡則又面臨亡國的風險。祭仲迫不得已立突為王,此舉深受《公羊傳》稱讚,說他是“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讓君主死裡逃生,讓國家將亡而存)。

由此觀之,無論個人,還是人與人,進而至於國與家、國與國,都不免常常會處於“道德困境”之中。“道德困境”普遍地存在於我們的社會和歷史之中,這就是“經權學說”的背景。

最早提到“經權”的是孔子。他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有的人,可以與他一同學習,但不能與他一同探索;可以與他一同探索,但不能與他一同取得成就;可以與他一同取得成就,但不能與他一同學會變通)。孔子並未將“權”與“經”結合起來,但他的確把“權”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他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而直在其中”(父子之間相互包庇罪行,正直的人倫就在這裡面了)。孟子繼承孔子,陳述了許多於“禮”有悖而導人至善的例子。

《公羊傳》第一次把“經”和“權”結合起來闡釋:“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西漢韓嬰為“經權”下了定義:“夫道二:常之為經,變之為權。”(《韓詩外傳集釋》)董仲舒則將“權”與“禮”並稱,他說:“《春秋》有經禮,有變禮……明乎經、變之事,然後知輕重之分,可與適權也。”這些均可以看作是“經權學說”的根源。後經唐宋明清,“經權學說”因時代與思想之轉移而呈現出不同的內容。

今天我們耳聞目睹的各種社會新聞,老人倒地扶不扶、公交座位的老幼之爭、廣場舞與籃球賽的對峙……無不凸顯出“經權學說”中的道德困境。這是一個很值得繼續探索下去的好問題!

經絡學說的背景及根源是什麼?木子木—問禪2017-09-24 16:44:45

經絡學的基礎是建立在三魂七魄上的,是非物質世界的,所以肉眼看不見,用現代話說,是人體上的異次元空間,經絡是古人修道者用神通發現的,不是凡人和科學能研究的領域,凡人只能依聖人之言而用之

經絡學說的背景及根源是什麼?花式蹲坑磚家2017-09-24 13:33:46

背景啥還真不知道,但經絡並非中國獨有,印度的修行體系同樣有經絡一說,與中醫的經絡並不太相同,由於受到印度的神學宗教的壓制,在印度流傳不廣,僅僅古印度修行者修行。本人並不認同經絡學說,經絡僅僅是意識所產生,乃心學之流,不存在於現實世界,這東西再怎麼爭論也沒有任何結果,就好比科學永遠無法證明上帝是否存在一樣。信的讓他們信去,反正我是不信的,因為相信心學的人,沒有任何人能改變他的信仰,或者說執著。

經絡學說的背景及根源是什麼?乾淨釉12017-09-24 14:27:31

經絡從人體解剖學上似乎找不到它的存在 神奇的是從針灸治療上又可以證明它是存在的 有人說經絡也許是人們傳說中的真氣的執行通道 也有人說經絡是外星人告訴中國人的 這個答案也許應該要等地球人的科學發展到天外文明的水平才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