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口遷移主要使用什麼方式,採取什麼路線,耗時多少?吉陽大魔王2019-11-28 21:34:35

古人安土重遷,不到不得已一般不會遷移,畢竟古代社群開放度不高,多是為了躲避戰亂、逃荒,戍邊兵士家屬隨軍也是人口遷移的大頭

古代人口遷移主要使用什麼方式,採取什麼路線,耗時多少?Laughing53132019-11-28 20:35:36

古人人口遷移主要採用徒步遷徙的方式,根據距離長短耗時一年半載或三年五載!

古代人口遷移主要使用什麼方式,採取什麼路線,耗時多少?聚氺軒2019-11-28 19:28:49

一、古代的人口政策

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基本是以簡陋的手工工具為整個生產力的基礎,與此相聯絡,人的體力成為操作工具的主要動力。在這個情況下,勞動者或勞動人手的增加,對於社

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人既是勞動者、生產者,也是封建國家徵稅和為之服兵役、服徭役的主體,因此,人力資源倍受重視,封建國家往往採取鼓勵人口繁殖的政策。不僅如此,封建國家還往往把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當作社會繁榮昌盛和國家強大的象徵。

國家鼓勵,促進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直接促進了經濟的興盛發展,但長此以往,人口的不斷增加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將會產生消極後果。如濫墾亂伐、盲目開荒、與水爭地等給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反過來又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之,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制約,同時又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延緩作用。只有當人類自身的生產同物質資料的生產互成比例協調發展時,人口增長就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反之,人口偏多或偏少對社會發展都會起延緩作用。

二、古代人口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黃河流域遷移。如東漢以後的五族內遷;元朝時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遷。如西晉末年起,北方農民南遷;五代十國時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內地人口向邊疆遷移。如秦朝遷50萬中原人去越族地區;元統一後許多漢族人到邊疆去。

(4)華人外流,如唐朝時有人到南洋,鄭和下西洋後,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一些地區居住;元朝時形成回族。

*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高潮主要在: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②唐末安史之亂後經五代十國至兩宋。

三、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意義

(1)促進了中華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國家統一;推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

(2)有利於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有利於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4)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貢獻。

(5)人口分佈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四、影響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1)戰亂;如唐末安史之亂後的北民南遷;

2)民族遷移(往往受先進生產方式的吸引);

(3)政府政策的指導,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接受漢文化,客觀上促進了人口的遷移;

(4)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黃河流域長期開墾,生態破壞較嚴重,諸多北方人民南遷至長江流域。

五、當前民工流動的成因、特點和利弊:

(1)成因:①農村剩餘勞動力多,經濟收入低。②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大。③農村勞動艱辛,文化落後。④農村體制改革。⑤城市的吸引力。

(2)特點:①流動依據經濟定向:主要從山區流向平原,從農村流向城市 ,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湖南等農業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輸出地,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民工的主要輸入地。②季節性流動以成年民工為主,“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③流動不穩定。④文化素質偏低。

(3)利弊:民工的流動有效調整了我國各地區勞動力的餘缺,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許多外來民工承擔了城市建築、環衛、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工作,對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起了積極作用。民工的勞務收入,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改善農村經濟,促進鄉鎮企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但民工盲目無序流動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城鎮民工的違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對社會治安和當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其它社會問題還有:違反計劃生育,城市人口急劇增多,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增加了城市就業壓力,損害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