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無1711292021-05-24 10:38:04

孔子意思是說,如果早上聽聞大道行於世,晚上就可以安心死去了。這是因為,他的理想實現了,就可以完成自己歷史使命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青青書影2020-04-08 21:05:46

《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這裡的”道“和”死“的意義。首先這個”道“絕不是道理的意思,”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

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面的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不能言傳,不能用語言來描述了,道在哪裡,道在無形之中,道又在萬物之中。道無處不在,又能生萬物,道是萬物的的本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老子所說的道絕不僅僅是指自然規律,他站在思想家的高處,用辯證的哲學思維來詮釋道和解釋萬物和世界。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老子的著作《道德經》都講述了什麼呢?他先講述了哲學,然後講修身、治國、用兵、養生的道理,而這些其實都是為了治國。他絕不是歸隱的陶淵明,他是希望用其思想來治國的。從哲學講到治國之道,這也是當時的春秋戰國群雄爭霸的局面下,百姓民生艱難,而老子希望能找到一種治國安民的道路。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孔子的道

孔子的道首先是指仁義之道。而這仁義之意思他又將他分為人道、君王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同之道等等。在每一種道之中,他都將”仁“置為精神的核心。所以孔子的道說來說去都在講仁義。君要愛民,臣要忠君,朋友間要坦誠,父子之間,子要孝順,敬老扶幼小,所謂的泛愛眾而親民。同時孔子還在講”克己復禮“,剋制自己,讓自己符合周禮的要求,周禮是什麼樣的呢,周禮是等級分化的制度,即講究人的尊卑貴賤。這也是孔子思想保守有侷限性的一面。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解析”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意

理解了孔子”道“的意義,我們再來說死的意思,死在句中是”固守“、”承擔“的意思。結合前半句的朝聞道,就是說聞道之後,人需要做的就是固守道,承擔道的責任。這裡面有繼承和傳承之意。

那麼孔子是希望誰來朝聞道呢,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周遊列國,希望有君王能聽從他的主張,將他講的道作為治國之道。我覺得孔子認為的聞道物件應該是君王,他希望君王能有一天認同他的學說。而這個想法雖然在他生前未能實現,後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確實是實行並繼續發展了。那麼是誰聞道了呢,是董仲舒,而後又由世世代代的儒家人士固守並傳承。如果孔子有知,也會感到欣慰吧。

總之,理解了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首先要把這裡的道和老子的道區分開來,要從孔子的主張來理解。不然只能有”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可以死了“這樣膚淺的理解,如果這樣理解,請問,為何不是中午死,不是第二天死,也不是聞道之後立刻死呢?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大橘子侃古詩2020-04-04 11:22:59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第四》。《論語》不是一部講知識的書,是儒家人修身的指南。

“聞道”是指精神生命、文化生命,人有兩個生命,一是物質的生命,一是精神生命,物質生命是解決生存問題,精神生命是提升生命質量。

韓愈在《師說》裡有“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真正的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傳道,幫助學生提升生命質量。

孔子是中華文化道統的繼承和發揚者,孔子創立儒家,儒家的人代代把文化接續才去,才有中國文化的連綿不斷。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裡並不是指早晨聞道了,晚上就可以去死了,這裡指的是一種決心、一種生命狀態,視死如歸的狀態。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環評紅樓2020-04-03 14:29:57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

很多人只是簡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認為如果早晨懂得了道理,即便晚上死了也不足惜。其實孔子這裡說的朝夕,我的理解是人的一生的朝夕,這個“朝”也並非確指二十歲之前,還是三十歲之前,人的這一生只要能和道相知相遇同向而行,能悟道佈道,也就知足了。也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說的,當回首往事的時候,那“三個不後悔”。

“道”在中國古代經典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概念。老子的《道德經》就寫了兩個字,一個“道”字,一個“德”字。前三十七篇說道,後四十四篇說德。老子談道側重於天之道,天道的特點是無私、公平、不言、守信;孔子談道側重於人之道,人道的光輝是仁義禮智信。司馬遷在《史記》裡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的記載,《莊子》也有不少這樣的記錄。

孔子是終身學習的典範。他曾說過,在十里八鄉,有很多和他一樣誠信的人,但是能做到像他持之以恆學習的人極少。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孔子開始研究《周易》,“韋編三絕”,意思是把拴竹簡的牛氣筋都翻斷了,可見他讀書的刻苦程度。現在保留下來的《詩經》,也是孔子刪減以後編輯的精華部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足”。這副對聯寫的是項羽破秦和勾踐復國的恢宏氣勢。他們身上,同樣體現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執著和勇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蝶戀花03082020-04-03 21:30:22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孔子說,早上聽到(或明白了)一個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

出 處:《論語·里仁第四》

“朝聞道,夕死可矣”就好像今天我們談論人生觀、價值觀時常說 “為真理而死”、“為正義事業而死”、這正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深刻內涵。孔子的這句話千百年來激勵著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就在於它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關係。

首先,“朝聞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即實踐。其次,“朝聞道,夕死可矣”強調犧牲精神。一個人有志於“仁”,他就會終身實踐,毫無怨恨,毫無遺憾。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於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 修養,且高置於生死之上。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一二一學堂2020-04-03 14:57:08

這個問題非常好,大家可以先思考幾個問題:

你這一輩子最高的追求是什麼?

這個最高的追求,恐怕比你的生命還重要,甚至我們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捍衛的那個東西是什麼?

估計這麼一問,很多人會一愣,為什麼?因為沒有。我相信很多人並沒有真正思考過,而對於這個問題,孔子有非常精彩的回答。

就是《論語·里仁》中的一句話——“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生命誠可貴,道義價更高

其實這個話,我們幾乎人人熟悉,在中小學教材裡邊都出現過。“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可以代表時間,早晨;“聞道”,聽說道,也可以是聽說、證悟、領會。“夕死可矣”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可以理解為,當我這一輩子去聽說了大道,哪怕死去也不遺憾

孔子認為,這一輩子比他生命還重要的就是道。還有一個意思,一個真正悟了道、證了道的人,已經超越了生死,這個詞叫了生脫死。

死亡對一個人來講都是極大的恐懼,而一個了生脫死的人,在死亡面前,他知道生從何來死向何去,生命都已經有所依託了,死亡也不算什麼。

無論哪一種解釋,我們都可以總結出孔子的價值觀。在孔子一生的價值序列裡面,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

我們這一生,不會無緣無故地想著去浪費或者消耗自己的生命,甚至不顧危險去找死,這樣的人也很少,幾乎沒有。

孔子說我們好好的活著,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國家非常危險了,你不要去,這個國家已經發生動亂了,你就不要待。那麼“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其實孔子告訴你,珍愛生命,遠離危險的場所

。大家一聽就知道夫子是讓我們好好活著的,

但是在孔子這裡,還有一個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就是“道”,所以“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朝聞道,夕死可矣”裡面可以看出,孔子這一生的價值序列,

生命誠可貴,但是“道”,追求道義,它的價值更高

,在生命和道義發生矛盾的時候,可以殺身成仁。所以夫子曾經說“志士仁人,皆以殺身以成仁,無以求生以害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這句話就生動的體現了孔子的價值序列。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文化內涵以及對人生的意義

我想給大家提個建議,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向孔子學習,把自己的價值序列給拿出來。這一輩子最高的價值是什麼,其次的價值是什麼,再其次的價值是什麼。一個人只有把自己這一生的價值序列排好了,很多事情我們(就)很清楚,終生的目標、階段性的目標,當面臨重大選擇的時候困惑才能減少。

做任何事一定要注意我們的第一價值或者最高價值是什麼。

所以我們任何一個人,一定要確立做事的第一價值和最高價值是什麼,這個對人至關重要。

人一輩子做事,一定要確定第一價值和最高價值,這個是關乎我們這一輩子的幸福感,關乎人生意義是什麼。我們由此就總結出兩點,第一個就是我們人一定要確定我們人生的終生追求,就是我們這一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活著。

你看孔子為什麼活著,什麼高官厚祿,真的是視名利如浮雲,他56歲的時候是大司寇,代理國相,身居高位說放下就放下,為什麼?因為他此生不會把什麼功名利祿放在眼裡,他最高的價值是“道義”。所以周遊列國,這一生擔起道義,在風雨蒼黃之間,寫一個大寫的人生。所以孔子晚年垂垂老矣的時候,那是非常自信的,“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真的是寫下一生不朽的傳奇,我覺得夫子這一生值得我們去思考。

“朝聞道,夕死可矣”給我們的一個大啟發,就是我們這一輩子,最高的追求是什麼?我們究竟為了什麼活著?

所以《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是楊慎楊升庵寫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我們這一生,不管追求多少的物質財富,甚至地位權力,到了一定的時節因緣之後,真的都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都會一去不返的

。那麼在浪花淘盡之後什麼能留下來?這就取決於我們這一輩子能不能找到,值得我們終生追求的東西。我覺得為民族、為國家、為歷史踩一個腳印兒,那種遠見應該說是我們所必備的一種人生素質。所以說人和人之間到底比什麼?不是比小聰明,不是比手腕,很大程度是比一個人的高遠,一個人的大使命和大擔當。我建議我們每個人一定要有終生為之追求的東西。

再一個,就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一定要確定好第一價值,我們把第一價值確定了以後,不僅活的有幸福感、有意義,而且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會少了很多糾結,就更會做選擇。

比如在面臨事情的時候,面臨衝突和糾結的時候。有個學生曾經問我,她說她男朋友是內蒙古的,她是廣西當地人,大學畢業以後就面臨是去內蒙古呢,還是留在廣西呢,她很糾結,其實糾結就是陪男朋友,還是陪著自己的父母,實際上就是這麼個事。那麼這麼個事呢,客觀的給大家說,我沒有答案。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來做主。但是我就問你,這兩個選擇之間,你認為哪一個是你最不可或缺的?我就請問,哪一個是這一輩子你失去了會永遠後悔,絕不能失去的那個東西,就是你選擇的原因。我說完之後不多長時間,那個學生給回覆,她說謝謝你老師,她說我釋然了。實際上她釋然什麼了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只是告訴了她一個方法。

我們這一生當面臨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都會有糾結,糾結是因為很多事情“此事古難全”,有些事情它本來就不能兼顧,不能兼顧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割捨,割捨什麼?最不能割捨的那個東西,最讓你放不下的那個東西,最不能失去的東西,你要把它保護好。其它東西我們既然不能圓融、不能兼顧,那麼不得不捨棄的是次要的東西,我們捨棄它,儘管有痛苦,也能放得下,為什麼?因為我們把最不能捨棄的,最該珍惜的,我們珍惜了,我們這一輩子就不怎麼後悔。

一個小小的建議

我建議大家做任何一件事,一定要把第一價值說清楚,把它的價值序列分清楚,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能夠看的比較清楚。“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不僅可以從中領會到孔子這一生最高的追求是什麼,就是道義。

他這一生的時間就是為了弘道、證道、去悟道,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也要明確的活出來,我們這一輩子終生為之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在名利地位等現實面前,我們能不能捍衛自己那個終生為之追求的理想。

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要確定好第一價值,當我們把事搞清楚以後,我相信在面臨考驗或者面臨失落的時候,我們會調節自己,更容易找到人生的幸福。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文字拾荒人2020-04-09 09:59:16

語出《論語》,“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即,早上聽了聖人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了無遺憾。後人常用這句話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也用以警醒那些在滾滾紅塵中追逐物慾、精神空虛如行屍走肉般的人,必須要追求真理積極向道以提升人格情操。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早晨得知了真理,那麼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由此可見,孔子愛真理遠遠勝過愛自己的生命。孔子一生好學不倦,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提倡“多聞”、“多見”,強調“學”和“思”兩者不可偏度,就是因為他有著對真理的無比熱愛和執著追求。

不過,細細探究起來,“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也不無可議之處。在這裡,它預設了有一個“道”存在於那裡,認為人們一旦得到了它,也就可以死而無憾了。事實上,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先驗的、絕對的真理存在,真理是人類認識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人們能夠用自己的實踐和認識來不斷地發現真理,而這種真理只是在某一層面上反映出客觀事物的本質,但它永遠也不是停滯不變的。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永無窮盡,即使“朝聞道”,“夕死”還是會有很多遺憾的。但我們並不能就此完全否定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對“道”的理解,每個時代,各個階級,各種思想派別,並不都是相同的,然而,如果我們不苛求前人的話,我們會發現,古往今來許許多多追求“道”的勇士,他們的理解儘管不一定十分正確,但是他們探求真理積極進取的精神,推動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而“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正是體現了這種為求“道”而不惜棲牲生命的大無畏精神。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道鹹齋2021-05-25 11:29:29

《道德經》裡有“死而不亡者壽!”

死與亡說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內容和概念。

死說的是肉體,每一個機體都有其固定的期限。就像汽車,再好的汽車也會開壞。

但亡與不亡是一種精神,是某種理念能不能在人心中留下印記。

回過頭來說孔夫子這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什麼呢?人類,特別是治國平天下的人,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要追求天下和諧。

如果追求的理想,找到變成現實的方案,那麼其獲得的理論—思想—文化可以指導後人不斷向德、向善,那麼他的價值就已經永存。

比如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他們把總結的天道智慧流傳下來,讓這個世界,不論經歷多少都在向著美好改變。對於這些真正的偉人老說,是活五十還是一百,沒有太多區別。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雷地文化2020-04-03 12:57:52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的解釋是:“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譯文是:“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這跟朱熹是一脈相承的,也是最主流的解讀,幾乎所有解《論語》的書皆如此。但這樣的解釋實在是不能服眾,也與常識相違。常識告訴我們,得到真理並不難,書上到處都是真理。難的是對真理髮生真切的體悟,並切實去踐行。正如韓寒說:“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才是現實情形。

自古聖人稀有,最多的是普通人。“道”對於普通人的影響,莊子說得最乾脆:“夫道…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把“道”講給你,你也接受不了;“道”固然可以得,但是看不見。那麼,普通人如何得道?佛家提出的“聞、思、修”三大次第,可為借鑑:聽了一個道理,再不斷加以思考、體悟,然後才能付諸實踐,即悟後而修。這也就是說,從你得知一個道理,到你能夠真正踐行這個道理,中間其實有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的長短,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跨越,道理還是道理,自己還是自己,活了一生也不明白什麼叫做“依道而行”。

所以,對於“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通行的解釋是講不通的。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那麼,究竟如何解釋才合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早晨聽到真理,晚上能夠死志於道,就算可以了。“死”有不顧性命,堅持到底,死而後已之意,比如死心塌地、死志、死拼等。

這樣的解釋,結合《論語·里仁篇》的上下文也很合理。“朝聞道,夕死可矣”在4。9節,在前文的4。6節,孔子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而其後的4。9節則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前後文的意思,無非都是在講行“仁道”之難,真正把“仁”付諸實踐的人,幾乎沒有:“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即使有,也只是做做樣子:“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他們都未能做到死志於道,所以孔子才會感嘆:“朝聞道,夕死可矣。”“夕”是最晚的時間。過了“夕”,人就睡覺了,如果還不能一心向道,這一天就虛度了,再也沒機會了。當然,這個“夕”,也可以理解為整個一生的“夕”。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三國鬥2020-04-03 09:54:20

重新做人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大意是,孔子說:“一旦有機緣領悟真理,就應該把過去的缺失,譬如昨天晚上,已經成為過去,重新做人。”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孔子勉勵我們有決心求道,真正的改變和提升!

我們大家都知道,人生是一個過程,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也會有改變,但是改變不是問題,關鍵是要實事求是,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認識到正確的道理之後,做出真正的改變,讓自己真正的提高。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反省自己,到底怎樣才能夠提高呢?實際上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告訴給了我們方法。

我們要有新生的觀念!

當我們認識到真理,就應該努力的做出自己的改變,主要就是將自己錯誤的觀點和認識進行改變。實際上,當我們的內心做出這樣的改變和提高之後,我們就是一種新生和提高!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提高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不要猶豫不決、瞻前顧後、難以自拔,應該拿得起放得下!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立羽成翔2020-04-03 19:38:38

朝聞夕死~,這話兒,有二層含意,一是說‘’知道‘’是很難的,言語道斷,之於道,只一開口就是錯的。當代,真“知道”的,據我知道的,也就曾仕強一人,誇張嗎?也許~。二是說,對於有志於道的人,一旦‘’知道‘’,也就永生了,死何足惜…。百姓日由其道,而不知,藉此而論,道~,也只一個俗字而已!。所謂知行合一,道,從修為上說,叫道,從處世上說,叫俗,此俗字,是不忤逆禮理二字的俗…。

越心思少、不思辨的人,越合於道,道隨自性而流行,但這個自性,必須是不為私慾所染的。大道至簡,惟一個去私而已,然而,這個去私,並不違背合於禮理二字的“先緊著自已”。所有唱頌去已之私的,都是偽道學,是欺名盜世的大盜…。道者,盜也,是說那個大盜者,常盜用道的名義…。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二嘞嘞2020-04-03 17:45:22

俗人老李,簡單答題。個人淺見認為“朝聞道,夕可死矣”有三層文化內涵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遵道,古人看重聞道修身,視為一生所求

在古人看來,明白道理勝過生死,故一生都在參悟世事與其間的道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勸學,活到老學到老,即便夕死,朝聞道也很必要

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假設晚上死去,早上明白道理也有必要也值得。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覺悟,人應該活個明白,臨死前明白也不晚

人,應該遵道而生,為道而活。參透世事人生才算活的明白活的值得,即便是臨死前搞到了,也不算晚。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嘿詩2020-04-03 11:39:01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

字面理解“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這跟一般人的理解基本上一致。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都有些想當然 ,細究起來又發現這樣理解不合事理邏輯,本來是一句內涵豐富深刻的名言,這麼一理解反而索然無味了。如 果進一步問“明白了(或懂得了)一個道理(或真理)就可以去死,這值得嗎?我們願意這樣做嗎?”學生這才意識到這樣的理解是不合情理的。一個人一生要明白的道理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明白一個就去死,那不知要死多少回。同時明白了道理不是為了去死,而是為了更好地去做事。

“朝聞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 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這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的內涵。這一內涵從孔子的一生、從《論語》一書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證。

首先,“朝聞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即實踐。一方面,孔子一生棲棲遑遑,周遊列國,席不暇暖,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張得不到統治者的採納,不得已,轉而講學授徒,希望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透過他們去宣揚他的思想學說,去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孔子就是這樣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張、實踐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後已。“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反映了孔子一生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執著追求。孔子為“道”而生,為“道”而死。另一方面,“仁”作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孔子從來不輕易以“仁”許人。跟孔子同時代的人沒有被稱為“仁”的。在孔子看來能夠達到“仁”的 都是古之聖賢:泰伯、文王、微子、箕子、比干、管仲。這些人的行為都關乎天下國家大計 ,關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評價一個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績的。但是,“仁”作為一種道德修養,是有高低之分的。我們可以自覺地加強自身修養,以“仁”的諸方面的美質要求自己,一步步的向著最高境界靠攏。人的道德修養就是一個由低到高不斷提高的過程, 這個過程沒有止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一個人只有勇敢地挑起“仁”這一重擔,不斷剋制自己的 慾望,嚴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同時還要自覺地按照國家社會的典章制度和行為習慣去規範自己的行為,不能超越禮儀去行事,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道德修養(“克己復禮為仁,一 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堅忍不拔的走完這一艱難的過程,就一定 能夠達到“仁”的最高境界。(“仁者先難而後獲。”《論語·雍也》)這一艱難的過程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生,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則是世世代代。“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 會”可以說是孔子道德理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繼續,這個過程不會終止,只有不斷的提高, 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其次,“朝聞道,夕死可矣”強調犧牲精神。一個人有志於“仁”,他就會終身實踐,毫無怨恨,毫無遺憾(“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泰伯》)。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於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志士仁 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這就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 修養,且高置於生死之上。後來孟子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捨生而取義也。“(《孟子·告子上》)“義”是“合理的事、應該做的事”。“捨生取義” 就是為了正義事業,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國家社會的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的內在本質,“義”是人的外在的行為,二者是統一的。知道了仁義的道理,就要 終身實踐它,甚至於為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辭,無怨無悔。孔子的“殺身以成仁”、孟子的“捨生而取義”正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的最佳註腳。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燕吉安燕窩創始人2020-04-03 11:54:15

其實就是活在當下。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領悟生活中的每一個理念,如此,便可以無悔人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奇門蔡大仙2020-04-03 11:08:42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裡的這個‘聞’字,這裡的聞指的是:出名 被統治者重用。 孔子剛說完 “朝聞道,夕死可矣”似乎覺得還不能夠說服眾門人,於是乎接著說道:“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為足與議也” 這‘道’字就出在這裡。 “士志於道”中的’道‘跟“朝聞道”是一樣的意思 這裡的 道 指的是政治理想即 仁政 。 綜合上述 ,我們可以 很容易的就知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說的是:如果在一個國家裡,一個人早上能達成了一直堅持的理想。實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仁政),那麼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在這裡絕對不能簡簡單單的把“聞道”二字看作等閒的“明白道理”那就未免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阿森878192020-04-06 11:42:22

簡單的說,我們借鑑的是一種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而不是為了道義和真理朝聞夕死,孔老夫子是為增強教育的效果而做出的一種語言上的大而化之的誇張,我們真得佩服老夫子的語言藝術。其現實的文化內涵是,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們要勇於挺身而出,慷慨赴死。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manw2020-04-03 13:13:32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原順序第16段)

譯文: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摘自網路這種淺顯的解釋,首先不符合邏輯,其次,不符合《論語》的儒家精神。

纏師對此的疑問在於,假設這種解釋成立,那麼就遺漏了中午,那中午死了,值不值?

真理具有兩個層面:一種是物理。這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式。科學是後驗的,在試錯中得以倖存。一種是情理。情理的價值體系,受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比如新中國成立後婦女從家庭走上職場,與男性競爭就是一種典型的情理變化。所以真理具有“相似相續,非斷非常”的特點。以楊伯峻為代表對“真理”的理解只是一個靜態的,所謂值得,看上去也沒那麼美好。儒家的道,“聞見學行”,修的是大道,如果沒有去實踐,那這種道不能算儒家之道。

儒家是一部君子學,教人如何成為君,也就是聖人。所以儒家的理論離不開人,人是最終的承擔。對於《論語》而言,君子需要承擔,行聖人之道最終達到不慍的世界。這就是儒家精神。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逃脫不開“天地人”的基礎結構,這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源遠流長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內涵。

朝與夕相對,從“時”來說,反映的是開始,結束的輪迴;而“地”則是空間上的概念,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洲,條件是好是壞,這都是要不斷的“固守”,“承擔”行聖人之道,最終成就和諧世界;對於“人”而言,實際上是在生滅的輪迴中,死死生生。生滅與不生不滅,一而二,二而一。大乘佛教講究“不捨眾生,不住涅槃”,君子行“聖人之道”於眾生,成就和諧世界,這就是不捨眾生。儒家與佛家的思想在這一點上神奇的產生了碰撞。所以對人而言,簡單理解就是,為了這樣宏大的理想,出生入死;而往深了講,就是君子“不捨眾生,不住涅槃”成聖人而出生亡。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君子從“聞其道”開始,無論任何地方,無論條件惡劣還是優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斷地“固守”,“承擔”“聖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終成就“不慍的世界”而不退轉,只有這樣,才可以行“聖人之道”呀。

纏中說禪新浪部落格——《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論語》是以人為基礎的,而人離不開承擔,承擔是儒家的精神所在。所以對“承擔”的理解十分關鍵。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Roland只搞快樂2020-04-03 12:47:22

借用昨天摘錄的劉瑜老師的一段話:

“一個人不論偉大還是平凡,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一心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於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足夠清醒去面對形形色色的機會的誘惑。我們當然沒有理由懷疑,這樣的一個人必能獲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寧靜。――《從經典到經驗》”

聞道,可以理解為,知曉了世界的真諦。

當一個人獲得了認知上的滿足,心靈的寧靜,便沒有什麼遺憾留下,心上再沒有什麼掛懷的。

活著,當然很好,但若教我此時死去,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因為我已獲得我最想要的東西,那就是世界和人生的真諦。

不恰當地類比一下,“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水中葉2020-04-04 21:11:09

整的那麼冗長也不見得能說到點上。

其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我的觀點,不指望誰認可。

樓主此問,個人以為就是悟“道”,看透則心不惑,眼不迷!何時能達到海納百川,理解任何正反面觀點而始終不被左右,明明白白事物發展的規律,就快接近道了。為什麼以“死”來做結尾,也許就是生的使命吧!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詩詞名句鑑賞2020-04-03 20:37:59

這句話可以解釋為:早上得道,就算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

道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終極的精神追求。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kuekuatsheu4232020-04-03 16:18:46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原來還有這麼多的解釋,我一直理解就是字面意思:“早晨領悟了世界的真諦,晚上就死去也沒問題!”

最早對這句話有了直觀的感受是看了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人類打算利用巨型粒子加速器開啟夸克,進而研究“大統一理論”。夸克是目前公認的構成宏觀世界最小的粒子,科學家們想知道繼續分割下去會是什麼,但是需要巨大的能量。而特別巨大的能量會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無法估計,最後,科學家們決定,無論付出什麼代價也要進行實驗。最後世界即將毀滅,這時高階文明智慧生物出現了,他們蒸發了整個粒子加速器,科學家們面臨選擇,是選擇在高階智慧生物的幫助下理解大統一理論,然後和加速器一起蒸發,還是不再繼續研究卻活下來。

當時很震撼,真的有科學家選擇了前者。所有了解了最後真相的人都帶著滿足的微笑消失了,一朝聞道,夕死可矣!

所以我理解的“朝聞道”,就在於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的選擇。活著是為了明白道理,還是說反過來明白道理是為了活著,日復一日的艱苦鑽研,尤其是對基礎科學的鑽研到底有什麼意義?

其實,重點不在“意義”本身上,而是一個選擇問題。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說到底其實是一種他自己高潔品格的表現吧!他是可以為了真理放棄生命的,如果能知道世界的真諦,解開自己的疑惑,立刻死去也沒關係。

另一方面,我覺得故事裡選擇活下來的人也不可非議,活著,才有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並且有時候活著,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代表著很多社會責任。

所以我說“朝聞道”是一個選擇而不應該是提倡宣揚的方向。孔子他老人家是聖人,自有他聖潔高尚的精神,我們普通人還是普普通通的活著比較好吧!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易行齋2020-04-04 10:42:28

道是什麼?道是萬物的起源,道是宇宙的規律,道是陰陽,道是生死,道是活著的意義,道是我知道和不知道的一切。在道面前我們是多麼的無知,古時候弄不明白,現在還是弄不明白。道是真理,是真相。老子悟道,孔子尋道,都想弄出個究竟。但是道至今依然玄而又玄。人這一輩子,有幾個能瞑目的?那個瞑目的人,必是得道之人。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祿和書話2020-04-03 12:29:00

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不因生死而懈怠[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天府文藝2020-04-04 11:03:18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義之道”,“死”是動詞的為動用法,意思是“為……而死”。 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 ,有時為了捍衛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這就是“朝聞道, 夕死可矣”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的內涵。孔子的“殺身以成仁”、孟子的“捨生而取義”正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的最佳註腳。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白白19732020-04-05 22:02:00

沒虛度,沒白活。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尚作華2021-05-24 10:03:04

朝夕:一天的兩個端點,朝:開始;夕:結束。

如果在一生之中的某一天,早上能知曉悟到道的真容全貌,這一天的傍晚這一生的生命即使結束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知足啦!

這裡其實是孔子自己聞道後的感慨!此生其他人事物慾的滿足都比不上聞道的滿足!

這句話是孔子的獅子吼,為了喚醒那些渾渾噩噩的人!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趙章衝2020-04-03 13:37:55

文化內涵是指精神上的開悟是很難得的,一旦開悟,就如死去重生,脫胎換骨一樣,能夠讓人完全不同。孔子到了老年才能說出自己是不逾矩,也從側面說明,沒有人生閱歷的聞道只是一種抽象化的說辭,而真正的聞道,是指那些向道而行的賢者。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是其實踐。很多人都是假聞道卻無法踐行。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朱烈子2021-02-17 06:59:00

孔聖人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我們無從考究孔聖人是否問道老子,但孔聖人說的道,就是道家的道,證明道在孔聖人看來是無比崇高,以至於到現在古今中外古往今來所有思想家,科學家都沒有真正給道一個合理的概念和定義,道無影無蹤,讓人高深莫測,直接影響了儒家思想的進步,也影響了人類思想的進步,特別是儒家思想,在指導和修正人類自身修養,,生命延續,等方面意義重大,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最近一千多年人類違背了道的本義,更違背了儒家思想,造成現在物慾橫流的局面,兩千多年前孔聖人就看到了現在,我們每個人都要覺悟了不對嗎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章北海81422020-04-03 22:36:06

他老人家是告訴你,要是相信了道家的學說,轉眼你就後悔的要死!趁早給我交學費,聽我儒家的道理吧!修道之人太苦了,吃飽飯都費勁!跟著我混,搞不好能做大官!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汨羅詩魂2020-04-03 13:17:09

真理或者是道是值得一個人窮極一生追求的方向,外界的小我之苦,肉身之痛不過雲煙過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0西風瘦馬02021-02-17 04:08:43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孔子的話看得不多,這句話是孔子所言中道性很深的一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平常解釋都聽膩了,看字就能懂,也不需要解釋。平常心接受平常解釋,挺好!

看其他經典,理解以後多是平常道理。看《道德經》經常有不認識的字,沒法看!

看懂一兩句就夠了,理解不了也不勉強理解。該懂的自然會懂,努力理解,不懂的也依然不懂。

朝聞道,夕死可矣!平常解釋沒必要,正解不能說。相信孔子是得道之人就行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紅月視聽2020-04-09 22:00:20

道高於一切吧[摳鼻]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杜生育法拍2020-04-04 07:41:03

一種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使用者95940738537602020-04-06 12:23:30

這是孔子對一些想得道成仙想瘋了,而又得不了道,成不了仙的人說的話。這些人只要求讓他早上得了真道,就是下午讓他去死他都願意的意思,不要曲解為早上只要能聽一場講道,晚上去死都行,謬論。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復初2020-04-03 13:31:00

道在生死之間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縱橫古今2020-04-06 17:41:45

證明孔聖人非常喜歡秘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w悟k空2021-05-31 08:16:09

未知生,焉知死

知生所從來,則知死所從去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本末,知先後,則知始終,則知修身程式,則近道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聞道,即知龍隱之地,得大休息之機

此先王神傳之道,也是了先後生死之道,

莫錯會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均是天涯淪落人2021-05-27 07:56:21

朝聞道,夕死可矣,從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早上聽聞了天下至道,晚上逝世也不可以,但是我更覺得這是一種對學習熱賣的表現,激勵學生不斷向前奮發,探索未知的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無愧於自身的內心和自己的志向。

學習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破除愚昧,產生獨屬於自己的見解,讓自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獲得更多人的尊重與愛戴。

學習是極其辛苦的,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也需要承受更多的寂寞,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能夠致力於學習的人越來越少,正是因為這樣那些透過自身努力學習取得偉大成就的人,才愈發讓大家覺得敬佩和感動,對於那些成功者而言,自身的成就是不斷學習和探索的結果,而他們只不過是透過不斷的堅持與實踐將自身的發現變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已。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內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