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識途小馬兒2019-10-29 22:32:18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特別是過去物質條件不發達,到了冬天,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冬衣,自然地就想到了亡故的親眷,祭送寒衣表達哀思,南方地區冬天溼冷,有時候穿衣也不能禦寒,自然人們也就沒有了給先人送寒衣的需要。

1、寒衣以自己親手疊的最好,修佛的人在疊紙的時候可以誦一些經咒,如《往生咒》、《消災吉祥神咒》、《七佛滅罪真言》、《幽冥咒》等。祈願先人早日離苦得樂。

2、材質可以選擇佛具店賣的疊金元寶的紙,也可以用黃表紙。元寶紙比較結實,好疊一些。燒化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先人,免得到不了先人手中。也可以打個表文,就好比現在的快遞單據一樣,送錢表文一般佛具店也都有賣的。

3、凡焚化的衣物、冥鈔等物,一定要焚燒充分,都化成紙灰。一般是用個小棍子,一直翻動到最後沒有火星為止。據說只有充分燃燒,都變成紙灰,這些紙鈔、衣物,才能在陰曹地府使用。不燒盡的話,亡人拿著也沒用。

4、現在很多人都背井離鄉,如果不能回家上墳,可在十字路口衝著家鄉方向燒化紙錢,一般會用粉筆畫個圓圈,衝家的方向留一個口子。在路口還是很不方便,尤其是在大都市,儘量選擇不干擾別人的地方。

5、孤魂野鬼也需要救濟。

為親人送寒衣的同時,另外再焚燒一些五色紙,以打發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免得去搶先人們的財物。五色紙一般在文具店買就行,燒的時候用棍子撥到圈外去。

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

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百邦2019-10-29 00:59:46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是民間一個重要的節日,叫做“寒衣節”。這個節日又稱“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之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中國有四大“鬼節”,排在第一的是春季的清明節;第二是秋季的中元節;剩下兩個都在冬季,一個是農曆十月十五的下元節,一個就是十月初一的寒衣節。

寒衣節究竟起源於何時

中國人所謂的鬼節,就是超度逝去親人的節日,一般在這四個節日,人們都會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道教與佛教,也會在此期間舉辦特定的法會來超度亡魂。下元節與上中二元節都是道教的節日,下元節是道教神仙三官中——水官“解厄暘谷帝君”的解厄之辰,所以該節道觀會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其他三個鬼節都有很明確的淵源,唯獨這個“寒衣節”來歷不明,而且很多南方地區的人們都不過這個節。

有人根據《禮記·月令》考證認為,寒衣節來源於周代,周朝時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是烝祭日,這天朝廷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也有人認為它是根據先秦的迎東禮儀迎脫胎而成(在秦朝十月初一是新年的開始,類似於現在的正月初一)。有關寒衣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很多傳說,流傳最廣的是百姓為了紀念孟姜女而興起的習俗,因為她曾千里尋夫送寒衣,結果丈夫已經慘死,她大悲之下哭倒了數百里長城。

孟姜女只是一個杜撰的人物,將送寒衣的起源安在她頭上,沒有任何歷史依據,不過是模仿了端午節的來歷——為了紀念投江的屈原,人們會在這天賽龍舟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節日。有關民間於十月初一“燒冥衣”的記載,在唐代以前不見於任何文字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於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因此寒衣節習俗的形成,肯定不會早於宋代。而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推測,寒衣節很可能起源於宋朝,但卻源於唐朝中期。

送寒衣是怎麼興起的

首先我們來看十月初一這個日子,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根據相關的歷史記載,從周代起它就是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的這天,周天子都會以獵物為祭品,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不過那時有資格祭祀的都是三公九卿、王官貴族,普通老百姓尚無此待遇。到了魏晉時期,因為道教的興盛,平民百姓才加入到十月初一的祭拜風潮中,因為這天按照道教的說法,是東皇大帝的生日,天上所有的神仙都要去祝壽,順便會考核獎懲人間的善惡,所以這天大家都會去道觀燒香祭拜,保佑自己與家人的平安。

不過此時仍無送寒衣的概念。到了唐朝,唐明皇李隆基曾下詔書將皇家祭祀祖先的日子規定在每年的九月初一。在《唐大詔令》中稱:“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所謂的”薦衣“,就是祭獻衣物。之所以規定九月一日而不是十月一日,是因為唐明皇死扣了詩經裡“九月授衣”的典故。皇帝為了彰顯孝道,在活人要換厚衣的秋冬相交之際,為死去的祖先也送去衣物。不過這時祭獻的應該是真實的衣物,而不是紙衣。

但估計民間並沒有上行下效,唐代規定十月一日是法定假日,放假這天大家會不會去祭祖?浩然查詢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找到線索。到了宋朝,十月一祭祖與焚燒紙衣已經開始流行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夢粱錄》記南宋臨安“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河南程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不過此時,仍無“寒衣”的說法。

送寒衣的說法,有據可考的是出於明清。而送寒衣的民俗,至今在北方地區民間仍極為盛行,不過各地的習俗都略有差異。依據傳統,是給祖先亡人焚燒用五色紙做成的衣物,款式分男女,全活兒包括上衣、下衣、內衣、鞋襪、帽子乃至被子、枕頭等;有些地方講究在紙衣裡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有的地方就直接燒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彩色蠟花紙,反正有了布,下邊的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送寒衣是生存環境與孝道思想的體現

王東嶽先生有句名言:任何文化都是生存結構的體現。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典型的農耕社會,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古代,人們對於大自然與氣候的依賴很重,許多民俗與文化都體現為氣候變化的節點帶來的人們生活內容的改變。寒衣節的前身是授衣活動,每逢秋冬相交之際,人們都要提前做好禦寒的準備,十月後就要穿過冬的衣服了。十月初一是陰曆冬季的第一天,將這天逐步固化為一個節日,並舉行相應的儀式與民間活動也就很自然了。

例如宋朝每逢十月初一,皇帝都會給京師軍隊中官階在將、校、禁衛以上者賜予錦袍,給邊防軍隊中的大帥、都漕、正任侯等賜予錦袍。但為什麼從給活人授衣與百姓換冬裝,民俗中又發展出給死去的亡人乃至歷代祖先送寒衣呢?這與傳統儒家思想中特別重視孝道有很大的關係。儒家雖然輕易不談鬼神之事,但依然相信鬼神的存在並重視對鬼神的祭祀活動,這其中就包括了列祖列宗的鬼魂。

於是孝道的思想很容易就延伸到了祖先的鬼魂上邊,活著的人都知道天冷了要換冬裝,把自己弄得暖和點,陰曹地府的祖先們也要過冬啊,怎麼能對他們不管不顧呢!所以唐明皇要到祖先的陵寢去祭獻冬衣,帶頭為天下人做孝道的表率。在儒家孝道思潮的鼓動下,民間也就慢慢跟進而形成了送寒衣的習俗。不過大多數老百姓本來就沒幾套衣服,燒了真衣服自己就得挨凍,所以只能燒紙衣。至於祖先們能不能收的到,儒生們並不關注,他們關注地是你有沒有這個孝心!

但是前邊說過:任何文化都是生存結構的體現。北方一到十月份就已經很冷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區此時的氣溫依然很溫暖,根本不可能穿棉衣,這個時間對於活著的人,衣服的厚薄對生存的影響不大,延伸到死去的祖先亡人身上,給他們送寒衣也沒有什麼必要性了。因此在北方地區體現孝道的送寒衣活動,在南方地區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這就是南方地區一直不過寒衣節的緣故。

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

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

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

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

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

農曆十月初一是北方的寒衣節,為什麼南方沒有這個節日?張繼勞2019-10-29 01:17:04

任何文化都是生存結構的體現。北方一到十月份就已經很冷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區此時的氣溫依然很溫暖,根本不可能穿棉衣,這個時間對於活著的人,衣服的厚薄對生存的影響不大,延伸到死去的祖先亡人身上,給他們送寒衣也沒有什麼必要性了。因此在北方地區體現孝道的送寒衣活動,在南方地區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這就是南方地區一直不過寒衣節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