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大型戰爭為什麼總是以少勝多?月林64912019-04-26 06:55:19

謝邀!要説三國時期大型戰爭中打出精彩震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之戰,那就是(草船借箭)丶(空城計)這兩場戰役表現出了軍師諸葛孔明以他那種富有的軍亊家天才,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沉著冷靜,智慧非凡用兵如神,膽大包天,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一是以草船停止江中,利用騰騰濛霧,朝向曹營,擂鼓敲鑼,殺聲震天,對岸曹操,不知是計,面對江中,箭如雨射,十萬只箭,草船射滿,孔明下令,兵向曹營大聲吶喊!多謝曹操,草船借箭!曹操此時,才知重計,腸子悔青,後悔已晚。二是以空城計戰術退司馬懿數十萬大兵更為精彩。可說孔明當時在城中,從兵力上來講只有幾十個老棄橫球的老兵和他隨從身邊的兩個琴童,這時,司馬懿帶領數十萬大兵,浩浩蕩蕩地開進城門之前數百步之遙停下,一看城門四敝大開,有兩個老兵曬太陽靠城牆睡覺,城樓上孔明消曬自如地在彈琴伴唱,左右兩側分站琴童聚精會神地聽優美的琴聲和歌聲。根本沒將司馬懿數十可大兵放至眼裡當沒看見一樣。這時,司馬懿他疑心大起,大白天的城門大開,孔明一人還在城樓之上彈琴作樂,肯定城中有伏兵和城外設下援兵。如我司馬懿帶兵衝入城內,那不是重了城中伏兵和城外援兵前後夾擊攻殺之第了嗎?這是戰術中的大忌,此地不能久留,想到這裡是越想越害怕,於是馬上急速地撒兵回營吧,走晚了還不得全軍覆滅嗎?撒兵是上策也,快撒快快撒…。所以說,三國時期大型戰爭中,我自認為以少勝多的戰略戰術,還數軍師諸葛孔明他的那種軍事天才用兵如神的智慧和膽略深值得佩服和讚頌!

三國時期大型戰爭為什麼總是以少勝多?真誠地看著你2019-04-26 09:19:58

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不是人數,而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我們試從決定三國曆史走向的三次戰役來分析三要素的意義。

袁曹官渡之戰。袁紹作為進攻方,選在秋收後進軍,佔天時,不佔地利,袁紹的性格使之失了人和;曹操因為連連征戰,糧倉空虛,不佔天時,但是卻佔了地利和人和兩點。然後,曹操發揮了自己的優勢,烏巢一把大火燒掉了袁紹的天時之利,袁紹大敗。

曹孫劉赤壁之戰。曹操挾大勝之勢進逼赤壁,佔天時、人和,北兵不習水,失地理;孫劉聯軍佔地利、人和與之抗衡,以拖待變,直到風向逆轉,一把大火燒掉了曹軍的所有優勢,曹操大敗。

劉孫夷陵之戰。劉備為收復荊州發兵攻孫吳,雙方決戰於夷陵,劉備不佔天時、地利,只佔一個人和;而孫吳則天時、地利、人和全佔。夷陵一場大火,劉備大敗虧輸。

由以上戰例可見,天時一般在進攻方手裡,因為他們選擇發動的時機,地利一般在防守方手裡,人和則需要各自經營。而天時是隨時在變化的。佔據有利因素越多勝面越大。

另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佔據天時時有機率發動大招“火攻”破壞對方有利因素,一舉扭轉戰局。(呃,這句有點玩笑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