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修建陵墓為何不移開孫權墓?御指點江山2021-02-15 18:34:18

朱元璋在修陵的時候沒有移開孫權的陵墓,但是他卻把另外一個名人的陵墓給移開了,這個人就是南朝著名的高僧寶誌。

明孝陵的營建工作

明孝陵就是朱元璋與他的妻子馬皇后的合葬墓,位於南京市的鐘山的獨龍阜玩珠峰腳下。鐘山對於帝王來說,位置絕佳。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道:

鐘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之,龍蛻藏焉。

大意就是鐘山有王氣,所以吸引朱元璋在此建陵。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曾登臨清涼山俯瞰南京,就對鐘山讚不絕口,他說道:

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從此“龍盤虎踞”就成為了南京的象徵,鐘山也因此而聞名。對於信奉風水的古人來說,鐘山讓很多人嚮往。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就開始考慮後事了。到了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在鐘山南面進行了奠基儀式,然後就開始在獨龍阜興建工程。

陵墓的修建工作規模浩大,並動用了10多萬計程車兵,還從各地徵調了大批的工匠和犯人前來工作,朱元璋就把這項工程的總負責人一職交給了自己的老鄉李新。

李新也憑藉這項工作而得以封侯,這種情況在當時少有。此外,他還主持重建了雞鳴寺、開鑿胭脂河等工程,但是胭脂河修建完成後就被朱元璋找藉口殺掉了。

朱元璋修建陵墓為何不移開孫權墓?

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開工翌年夏季,朱元璋的摯愛馬皇后就病逝了,在停靈44天后才被安葬在這座還未完工的陵墓中,後世推斷,朱元璋之所以在炎熱的天氣裡停靈44天,很有可能是陵墓的地宮還沒建好。

對於馬皇后的離世,朱元璋悲痛不已,他在馬皇后的諡文中情真意切地寫道:

朕意數年之後,吾兒為帝,當與後歸老壽宮撫諸孫於膝下,以享天下養。何期一疾,弗瘳遽然崩逝,使朕哀號不勝,痛悼!

朱元璋總歸是平民出身,他的想法也很接地氣,諡文中也提到他想早點兒將皇位傳給朱標,然後與馬皇后共享天倫之樂,可惜這個願望再也不能實現了。雖然朱元璋對待功臣非常地殘忍,但是他對家人還是挺不錯的,因為馬皇后的諡號為“孝慈皇后”,所以朱元璋將兩人的陵墓命名為“孝陵”。

馬皇后被安葬後,地宮的相關設施還沒有完全封閉,這是為了方便朱元璋去世後的葬入。然而,很快他又要面臨另外一個悲劇,那就是太子朱標先他一步去世了。

接連失去多位至親的朱元璋非常傷心,於是又讓人在孝陵東邊建了一座陵墓,後世稱之為“東陵”。東陵和孝陵一樣,都在鐘山的南面,要知道,許多與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功臣只能被埋在鐘山的北面。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他終於能和馬皇后團聚了,地宮也被封閉了。但是至此,陵墓並未完全修建好,因為孝陵還沒有墓碑。

他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後,並沒有為朱元璋立碑。直到1999年,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在明孝陵四方城東南100餘米處的山谷裡發現了具有明代早期特徵的龜趺,上面有塊無字碑,有人認為這很有可能就是朱允炆為朱元璋制定的墓碑,但因為種種原因被棄之不用了。

直到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才為明孝陵立碑,明孝陵的修建工作至此才算完成。

營建過程的小風波

營建孝陵時,獨龍阜早就有主了,南朝梁時的高僧寶誌就長眠於此。

寶誌在當時被譽為是“神僧”,他於公元436年出生於建康東陽(今南京棲霞區東陽鎮),父母不詳,傳說他被一個朱姓女子從鷹巢中抱回家撫養,所以他長著鷹爪般的手。

朱元璋修建陵墓為何不移開孫權墓?

7歲時在道林寺出家,成年後能預測未來。隨著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多,連梁武帝都被驚動了,當時梁武帝還是一個刺史,他讓寶誌為自己預測前途,據《南史》記載,寶誌是這樣說的:

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復有四,城北火酣酣。

當時無人知道這段讖語的意思,後來梁武帝38歲建立了梁朝,83歲時他做和尚的寺廟發生了火災,起火日期為四月十四日,讖語全部都應驗了,人們才知曉其意。

梁武帝時期著名的才子徐陵在小的時候就被寶誌預言長大後一定很有學問。日後果然寶誌所說,8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12歲便通曉《莊子》和《老子》,成年之後更是口若懸河。

總之,寶誌在當時的名聲非常響亮,以至於一向信奉佛教的梁武帝都對他敬佩不已。寶誌97歲圓寂後,梁武帝就將他葬在了獨龍阜。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還在此地為他建了寶公塔,第二年梁武帝又在塔前為他建了開善寺。

就這樣寶誌在此地沉睡了800多年,直到朱元璋看中了這片土地,於是朱元璋就毫不客氣地將安放寶誌金身的塔移走了。但是朱元璋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他把開善寺移走後,就為寶誌興建了靈谷寺,又為寶誌打造金棺銀槨,還為他重修了雞鳴寺。

朱元璋移走寶誌的同時,卻把東吳大帝孫權的墓給留下了。

孫權年少有為,18歲時就繼承了父兄未竟的事業,在東漢末年割據江東,成為一方諸侯。公元208年,26歲的他與劉備合作,在赤壁曹操,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到了公元229年,孫權登基稱帝,建立吳國,並在南京建都,從此當地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公元252年,孫權去世,據《三國志》記載,他的陵墓被稱為“蔣陵”,但沒有記載具體的位置。而《丹陽志》則給出了猜測,認為蔣陵就在鐘山上,因為鐘山又被稱為“蔣山”。

到了明代,張岱為此給出了答案。他在陶庵夢憶中寫道,修建明孝陵時,工匠們發現了孫權的陵墓,便向朱元璋請示是否移走蔣陵。也許兩位開國帝王的跨時空相遇讓朱元璋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情,朱元璋決定留下蔣陵,並霸氣地說道:

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

能讓孫權作守門的,估計也只有朱元璋了。不過也可以從中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蔣陵的存在並不影響明孝陵的修建,否則以朱元璋的性格,他肯定會將這個陵墓移走的。

朱元璋修建陵墓為何不移開孫權墓?

結語

左丘明在《左傳》中寫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大意就是古代的帝王都非常看重祭祀與軍事,一向傳統的朱元璋也抱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對明孝陵的修建自然非常上心,甚至在死前還有逼迫幾十名可憐的女子來為他殉葬,以求死後有人照顧。

因為歷代對明孝陵的守護工作都非常上心,再加上陵墓的格局非常特殊,所以明孝陵從未被摸金校尉光顧過。如今,明孝陵已不再是皇家禁地,它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被世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