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飲詩作賦2020-08-14 13:49:39

肯定是刻意的,因為《活著》這部小說就是餘華刻意寫的。

某天,餘華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講述了老黑奴苦難的一生。老黑奴的家人一個個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老黑奴》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餘華,於是餘華決定寫一篇這樣的小說。這就是《活著》誕生的背景。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其實,福貴家人的死亡單獨拎出來都不算是刻意的,但是放在一起,而且接二連三的就顯得很刻意了。一次可以說是巧合,多次就不能說是巧合了,而是刻意的。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沐浴陽光的雨2020-10-03 17:26:41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活著》中的主人翁富貴悲慘的人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讓人無法接受,但在小說中的藝術手法卻讓人感覺到普通大眾對當時社會和特殊時期的無奈,著實能夠吸引住讀者的眼球,獲得讀者的同情,賺得讀者的眼淚。

富貴由迷途浪子到浪子回頭,再到垂暮的孤獨老人,經歷了家庭破敗、喪妻喪女喪子喪孫之痛,最後和一老牛孤獨終老,其人生不幸貫穿一生,他的人生悲劇都是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發生的。作者雖然沒有經歷過解放前萬惡的舊社會、內戰時期、三反五反和大躍進時代,但文化大革命卻是作者全程經歷的時代,作者出生年代和成長曆程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最困難的時期和改革開放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鮮明對比。他能寫出這樣催淚的作品,由此可見,作者對生活體會深刻,對人生有巨大感悟,對社會變化有巨大感觸。

老舍的《駱駝祥子》、魯迅筆下的閏土等成功的、觸及讀者心靈深處的靈魂藝術作品,都是藉助普通人物來反映特定歷史社會的大眾生活,都是當時社會環境的真實寫照。餘華先生的《活著》是不是也是對特殊歷史時期的一種寓意呢?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些歷史事件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民生活。解放以後,人們雖然從萬惡的舊社會解放出來,但是貧窮落後依然伴隨著人們,撿樹葉、吃樹皮、挖野菜等人們飢不擇食的事情在中國的五、六、七十年代時常發生。我想餘華先生的《活著 》這篇藝術作品,可能是想借助富貴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告訴人們近代的中國發生了什麼吧!

富貴的人生經歷也告訴人們:一是無論發生什麼事,遇到再大的困難,人生有多麼的不幸,都要堅強的活著,只有活著才有希望;二是努力不一定能過上幸福生活,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有幸福生活;三是隻有國泰才能民安,只有國強才能民富,我們一定要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圖片網路,侵刪。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大臉法語TalentFrance2017-06-21 23:28:38

《活著》是在刻意堆砌悲劇嗎?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這個問題在餘華的作品裡幾乎都會提到,尤其是《活著》這一本小說。

作為餘華粉,我是不贊成這種說法的,拿《活著》舉例好了。

餘華在創作這本小說的時候,就沒有打算讓福貴去承載社會這個大命題,所以即使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餘華卻沒有用過多的筆觸去描寫這段歷史,福貴只是在那個苦難時期一個從少爺變成農民的受難者。而他身邊的人卻接二連三的死去,讀者或許會認為這也太巧了,但我們來看看這背後真實的時間線:

福貴爹去世時期:日本投降後,解放前。

福貴娘去世時期:解放戰爭中期。

有慶去世時期: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鳳霞去世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

家珍去世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

……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時間完全是合理的。從日本投降到文革後的這段時間恰逢中國多災多難的時期,家破人亡再正常不過了,而且死亡時間都是隔著年頭的,只是餘華用筆精簡,進度很快,鋪墊又少,所以給人造成了“刻意堆砌悲劇”的觀感。

二,福貴最後一個人活著的意義?

故事的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叫“福貴”的老牛,這似乎將福貴最終的活著類比畜生一般的生存。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都給予了《活著》尖銳的批評。但同時又有另外一種聲音,《活著》是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福貴的生命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的一切不過虛妄而已。其實人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也許從本質來說,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如果一定要賦予它一定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此處。

我們再來共讀一段福貴最後的日子吧。

<最後的日子>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我還是老樣子,腰還是常常疼,眼睛還是花,我耳朵倒是很靈,村裡人說話,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誰在說。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著收屍的人,村裡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氣味誰也受不了。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去動它的,村裡人都知道這十元錢是給替一我收屍的那個人,他們也都知道我死後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一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苦根死後第二年,我買牛的錢湊夠了,看看自己還得活幾年,我覺得牛還是要買的。牛是半個人,它能替一我幹活,閒下來時我也有個伴,心裡悶了就和它說說話。牽著它去水邊吃草,就跟拉著個孩子似的。

最後一段分享是我的私心,分享一段最欽佩的清華哥哥李健在一次採訪中推薦《活著》這本書的採訪文字。

原話如下:

餘華是我最最喜歡的中國作家,因為他每一篇文章,包括給別人寫的信我都看過,後來我跟餘華吃飯的時候,我發現我比他更瞭解他的作品,真的。其實我並不覺得他後來的那些不夠好,是因為人們的心態變了,其實他寫的還是很好。《活著》就不用說了,看一遍哭一遍,當時跟水木年華盧庚戌我倆當時住在一塊,我半夜聽到他抽泣的聲音,《一生有你》中“因為夢見你離開,從哭泣醒來”可能就是從這得來的哈哈哈。張藝謀那部電影也是他所有電影中拍的最好的,因為這個劇本,這個故事寫的太精彩了。餘華的小說都應該看,餘華最好的小說是《細雨中的呼喊》,只不過人們可能沒有了解的那麼多。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不會說謊的實誠人2020-08-13 11:24:08

在看到這個問題以前,我已在一個網友的文章留言區談到過對此問題的看法,現在將其擴充套件開來,具體說一說。

讀完《活著》之後,感覺作者是有意設定這樣的悲劇結局,讓主人公福貴一家老老小小都死掉,剩下他一個已到垂暮之年的人和一頭與其相伴的老掉牙的牛在世上苟延殘喘,這就使整個作品帶上了濃厚的悲劇色彩。正如文學理論經常談到的那樣: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它更能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發人深思。一個作家追求深刻也好,標新立異也好,本無可厚非,關鍵是作品內容得合乎情理,不違背藝術的真實。若罔顧生活的邏輯,一味求異求新,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會大打折扣。

文中寫到多個人的死,包括福貴的父母、兒女、老婆、女婿、外孫等,有的是病亡,有的是意外,我覺得最不合情理的就是福貴兒女的死。

福貴兒子有慶是在醫院為縣長夫人獻血,抽血過度死的。這也太離譜,太不合常理了!讓未成年的學生獻血違背基本常識,普通人都知道,難道醫生不知道?並且幾乎將血抽盡,這也太殘忍了,比法西斯還法西斯,這到底是在控訴誰呢?原以為縣長是個惡魔,沒想到還是福貴的舊相識,人品也不錯,頗有人情味。這樣的人能放任醫生幹如此傷天害理的事就更不合邏輯了。我認為有慶之死的設計絕對是敗筆,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就不想讀了,純是胡扯淡!再說說福貴女兒鳳霞的死,她是難產大出血死的,這個結果也很經不住推敲。大家都知道《駱駝祥子》中的虎妞是難產死的,但我們覺得這個結果合情合理,為什麼呢?虎妞是個老姑娘屬高齡孕婦,本身難產的機率就很大,又加上她把自己養起來,既不運動也不幹家務,難產的風險就更大了。鳳霞就不同了,一是年輕身體又挺健康,一是她嫁了二喜這樣一個打工仔,自己也得操持家務。一個年輕身體健康又經常幹活的女人難產的機率是很低的,這樣的結局就缺乏說服力。

一個作家應該是個通才,各科知識都要有所瞭解,尤其是寫入作品的東西起碼得合乎常識,合乎常理,否則作品的“真實性”就令人懷疑了。

對於作者餘華我瞭解並不多,他的其它作品也沒讀,僅就這部作品感觸頗深的一點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想法,大家有何意見、建議可以一同交流探討。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一往文學2019-04-28 13:18:38

先說結論: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不是刻意的。

一、《活著》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悲劇

1、本書的主題是“忍受生活帶來的一切,然後活下去”,活著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活著那就是希望啊,簡而言之就是三個字“活下去”,就算是苦難地活著,只要活著就是真理。

2、對比而言,有慶因獻血而死。鳳霞難產而死。二喜被石板壓死。家珍因得軟骨病而死。苦根吃豆子撐死。但是我們來看看富貴,他敗光家產所以沒有被槍斃。當了俘虜卻被放回家。鬧饑荒卻沒被餓死,沒被吃掉。他苦難的經歷裡充滿了些許幸福和歡樂,福貴有過大富大貴的生活,有最好的媳婦家珍,有乖巧的女兒鳳霞,有可愛的兒子有慶,有忠義的朋友春生,有老實的女婿二喜,最後還有和他相依為命的老牛。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二、《活著》主角富貴的悲劇成分不是刻意的

1、時代背景:富貴的一生經歷了,內戰、建國、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是這些時代造成了一個又一個悲劇,而不是作者本身,從時代背景這個角度看有一定必然性,是現在的我們活的太容易了,反而覺得這些苦難有點虛幻,也許在那個叫苦難的年代活著就是珍貴。

2、親人離世:這些事情餘華童年的真實對映,童年時,目睹作為醫生的父母下手術檯,造成了對血的印象,文革時,目睹遊行、造反、審判、逮捕、槍斃,留下對暴力的印象,一定程度是作者把曾經所見所聞融入小說,不能稱之為刻意。

3、偶然性,人的一生很多事情,像古代滿門抄斬、爆發的戰爭這些都是何其殘酷,這些事不是刻意渲染的而是真實存在的,人的一生有太多我們無法承受的真實和苦難,我們沒有經歷和見過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命運這個東西,人們永遠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在事情沒有蓋棺定論時候,萬事皆有可能,我們總覺得有些苦難離我們很遠,機率幾乎為零,可是當我們身處那個時代或者自己正在經歷這些苦難,機率就是百分之百了。

4、作者本身來講,作者認為寫的是生活中的事,餘華曾經給《活著》寫過四篇序言,中間有一句話“十五年前我在《活著》裡寫下了一個名叫福貴的人,現在當我回想這個福貴時,時常覺得他不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而是我生活中曾經出現過的一位朋友。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三、在這裡附上餘華為《活著》寫的韓文版序言

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解釋這一部作品,這樣的任務交給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我願意試一試,我希望韓國的讀者能夠容忍我的冒險。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不自於進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一句成語:千均一發。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

《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

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事物,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元元的天下2017-06-22 22:53:28

書上有,世上有。

我知道,比富貴的家人,

更悲慘的故事。

一個老鄰居,唯一的女兒,飢餓時被人殺害,家破人亡。他的故事比《牧馬人》更令人落淚。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有一回,大家在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他突然說道:我不能唱楊子榮。因為印象中,他從未主動開口,幾十雙眼睛,齊刷刷投過去。他用極低的聲音說道:楊子榮唱要報仇,要伸冤,我不配。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一個親戚,因為長姐為母,頻繁賣血,為了養活六個兄弟妹妹,三十歲死去。

單就個人的遭遇,富貴的家人並不是最慘的。但一而再而三,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讓人不忍卒讀。從這個意思上說,餘華是刻意為之,富貴活著才是最大悲劇。因為他親歷所有的死亡。

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暗黑背景的濃縮。餘華其實是竭力淡化的。比如友慶獻血是為愛,苦根貪食而亡。

讀的人自然懂得。不免嘆息。須知文字若鋒利如刀,固然直戳人心,卻也要傷著作者的。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丫丫恰恰2020-08-23 16:52:34

餘華的巜活著》只看了一遍,好像沒有勇氣再看一遍了。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本書確實讀完之後,心裡是涼嗖嗖的感覺,不是涼涼的水,而是凍成的冰塊,而且冰到你心裡面,讓你感覺到一個人的命運能成這樣,這需要強大的內心才能承受。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巜活著》既然是一本書,必然有刻意的成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作者可以把幾個人甚至更多的人與事,進行藝術加工,而成為一本書。

餘華的巜活著》是那麼淒涼,讓人覺得福貴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他受的苦、受的難最多,他經歷了人間滄桑鉅變,嚐遍了酸甜苦辣,最後只能與一頭叫福貴的老黃牛相依為命,不能不說是人間悲劇的寫照。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在《活著》這本書裡有一句話,應該是畫龍點晴之筆了。他寫到:“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快樂,也沒有什麼比活著更艱辛。”

餘華的巜活著》讓人們在書中瞭解我國半個多世紀所發生一切大事件,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國情,瞭解中國人民所經歷過種種鬥爭與考驗,還歷史的原貌,也許是作者本人的初心。

牢記使命,不忘初心。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我是丫丫恰恰,歡迎各位光臨。

圖片來源網路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蘭闍藝文2017-11-30 11:38:27

《活著》透過寫富家子弟福貴前半段人生吃喝嫖賭、後半段人生坎坷苦難,親人相繼離世的故事,向人們展示它簡單而平實的人生哲理: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著的。

面對死亡和磨難,沒有人能夠逃脫,只有堅忍地去生,才是唯一能做的。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這個小說的三觀沒有問題,結構也算是一條大道直通羅馬,普通人的一生,不炫技也不復雜。很多讀者在初讀的時候很感動,但是回過頭來一看,《活著》的悲劇成分是不是過於刻意?打完仗回來母親去世了,準備過安生日子了兒子去世了,女兒也難產而死,妻子得病死掉,孫子再死,只留福貴一個人孤孤單單地活在這世上。

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生離死別,只不過看誰先死,誰送誰。福貴的故事極普通,會是每個人身上發生的事。小說把漫長的人生濃縮為幾萬字的故事,就顯得苦難深重。但是仔細想想,這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悲劇嗎?古往今來,悲劇都是寫王公貴族或神話中的英雄,因為自身的

性格原因或神秘莫測的命運遭遇逃無可逃的厄運

。也就是說,

悲劇有其必然性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主人公一再反抗,也難以逃脫。俄狄浦斯王不想變成殺父娶母的惡人,百般逃避,依然成為了那個罪逆深重的人。如果說是偶然性導致悲劇,那隻能是事故,就像某個英劇某演員不願意參演了,在下一季直接把他寫死。車禍、癌症都是可以發生的。《活著》的小說容量很窄,並不波瀾壯闊,人物也不復雜,安排接二連三的死亡,是有些刻意了,有點製造劇情的感覺。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C採桑子修遠2020-07-06 18:27:55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餘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小說名字《活著》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作者想要體現活著的信念。為了體現這意義,除了主人公以外的其他人,最後都一個一個的死去了。或許死亡是我們人類所無法避免的,但對於一系列的死亡現象,也顯得過於集中。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覺得,在那樣一個物質什麼都缺乏的年代,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環境下,死亡也是特別正常的一件事情。光是從人物身上的死亡的設定上面,大家肯定也覺得《活著》裡面的人物死去有點過於刻意。但人活著沒有任何理由比《活著》本身更重要,生命因為活著,才是生命。人與苦難的抗爭、與命運的抗爭,都是為了活著,不論喜悲。所以,這是生命的哲學,餘華寫的不是那些苦難,而是對《活著》的感悟。《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趙雋民2020-08-17 15:31:07

本人認為有刻意堆砌苦難之嫌。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博書2018-03-04 18:56:49

福貴一生經歷了從國共內戰到解放戰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大饑荒、文革等中國最多災多難的時期,家破人亡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活著》這本書中提到的一些貧困家庭的不幸遭遇,如福貴為了讓兒子上學不得不將聾啞的女兒送人,還有家珍的病一直拖著不敢上醫院這樣的事情,即使在現在的偏遠農村還是會發生。放到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如春生所遭受的毒打,有慶獻血而死掉,鳳霞一個聾啞的小姑娘遭受村人欺凌和排擠,一定程度上還原了那個時期中國農村真實的圖景。

我不太同意《活著》是在刻意設定巧合和堆砌悲劇,家人的一次次離世,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無可避免地真實發生了。福貴坦然地接受了這一切的苦難和不幸。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的苦難裡充滿了幸福和歡樂。家人離世後,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以其強大的生命意志,繼續在那片廣闊的土地上堅韌地活著。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後悔有啥用2019-04-28 15:42:26

讓你一次悲個夠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靜竹詩雨2020-08-28 14:02:43

題主好。

我認為餘華的《活著》並不存在“過於刻意的悲劇成分”。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首先,《活著》是一部小說。既然是小說,就有必要把普遍的事物通過幾個特特定人物的經歷展現/表現出來,達到藝術效果上的濃縮。小說不是歷史,它必須在故事之上隱含著真理。

在《活著》的敘述中,

福貴

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個體。他是時間軸上的一個點,這個點託風帶雨地走過從內戰時期至建國後的歷次運動的這段不平凡的時光。但凡對這段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會對《活著》裡面所講述的不會感到陌生。即使不瞭解這段歷史,那正好,去讀它就顯得更有必要。因此,餘華是真誠的;至少他是真實的。

餘華在《活著》韓文版自序裡寫到:“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由此看見,“悲劇意味”將在這部書裡瀰漫始終也就不會給我們帶來太多的困惑了。

悲劇是什麼?“把美好的撕碎了給人看”這句老生常談的確道出了它的真意。更何況餘華並沒撕碎什麼,他只是心平氣和地用幾近白描的手法講述了這段“廣義的悲劇”故事。因此,《活著》的悲劇意味就顯得更加“濃郁”。

在敘述中,餘華沒有加入更多的個人感情色彩,他甚至擯棄了“介入”的企圖。他沒有刻意去闡釋“藝術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創作信條。他只是努力地讓眼淚迴歸於眼淚,讓水迴歸於水。刻意的悲傷是譁眾取寵,是欺騙,更有可能是犯罪。很顯然餘華沒有這麼“傻”。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多年前,一箇中國作家就說過:“人生是一場充滿希望的悲劇。”不可否認,太多時候我們對“悲劇”的理解太過狹隘了。其實所有的悲劇都有一種永恆的美,儘管我們為之付出了眼淚的代價。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缺少“悲劇的成分”。

如果說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過於刻意,還不如說我們現時的生活過於鶯歌燕舞。

文學歸根結底還是人學。當一部文學作品讓你感到了真實的痛,它便成功了。

我相信所有作家在動筆寫一部小說之前,都會做大量的案頭準備工作;除非他想讓自己的作品在還沒來得及平庸之前就徹底死掉。但餘華肯定不是一位如此不靠譜的作家,他已完成的所有作品完全能夠佐證這一點。

最後我想說,即便餘華在《活著》中對苦難的描述略約有點用力過猛,那也是出於他的“善”,絕對沒有“討好”什麼的企圖。而事實上他並未用力過猛,他的內斂之意在字裡行間無處不在。想要很好地體會這一點,前提是你得帶著自己不偏不倚的思考,真正細緻地讀完他的作品。

個人之見,歡迎批評。謝謝。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觀海32020-08-27 08:24:06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中國文學的歷史就是一條悲劇的長河,從古到今概莫不是如此。關漢卿的竇娥冤,曹雪芹的紅樓夢這些經典都是悲劇的結果。悲劇較喜劇更具有震撼性,更能激勵人們對故事的愛恨情仇,更能體現文學作品的魔力感。以此觀之,餘華的作品充滿悲劇也就不難理解了。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第10放映廳2017-06-22 11:37:42

就是各種慘劇的刻意堆砌,讓人明顯感覺到作者對小說中人物命運的刻意安排,怎麼慘怎麼寫,要是說有慶的死給人以震撼和隱藏某種隱喻,後邊的鳳霞的死以及苦根的死就有點刻意安排的感覺了,尤其是苦根,吃豆子脹死了,這種事在現實中發生的機率都不是很高,讓人感覺各種意外都讓他們家給趕上了,為了慘而慘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韋躍和爛故事俱樂部2019-03-17 11:18:04

我以前唸書的時候,也覺得《活著》寫得很假。

直到畢業以後,因為工作原因,去翻了翻解放前後那段時間的文獻材料,我才發現,原來以前的人就是那麼容易死的。有些人吃碗冷飯真就噎死了。生如芒草,死若螻蟻,就真是它字面上的意思,一點不誇張。

真的,我們活得太容易,以至於就在幾十年前的人們所經歷的苦難現在看起來和魔幻差不多。

你讓福貴那時代的人穿越過來,把真實故事講給現在人聽,聽的人怕是喝著英國運過來的紅茶,坐在瑞典人設計的椅子上,一拍大腿,哈哈大笑說:你他媽吹牛逼呢!怎麼可能這就死了!我電視上又不是沒看過!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鐵口直斷魏半仙兒2017-06-18 18:26:08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以前我也覺得《活著》裡的刻畫有些刻意,雖然是想透過大時代中的小人物來反應當時的一些特點,但總不能什麼可憐事兒都攤到一個人身上吧。但生活閱歷多了以後,聽說過,也見過很多人真實的人生比故事還要悲慘。

《活著》的可憐之處,在於兩個小時之內就讓你經歷了生活中所有的悲歡離合,但現實生活中更恐怖的是絕望的生活在緩慢的侵蝕一個人的一生,身處其中卻無法改變,並且看不到結局,懷抱期望最終結束悽慘的一生,這種悲哀遠比電影裡更能讓人感受到命運的無奈。

以前認識一個同事,小時候家裡是開煤礦的,那種富裕程度真的是平頭老百姓想都想不出來的,結果在他還很小的時候,爸媽和妹妹煤氣中毒,母親和妹妹沒有救活去世了,父親也因為這件事情瘋了,把煤礦處理掉之後跟家裡斷絕了一切聯絡,而我這個同事就靠他的爺爺奶奶拉扯大的,家庭遭逢鉅變,生活環境一下子從天上摔倒了地上,不親身經歷,真的感受不到那種淒涼的境地。

還有一個同鄉的故事,現在他也四十多歲了,大概七八年前吧,他是做家裝的,藉著時代的發展賺了不少錢,不說大富之家吧,小康也算得上了,結果妻子突然就得了腦萎縮,才三十多歲的人,什麼人都不記得了,經常會做一些瘋瘋癲癲的舉動。別說不記得丈夫,連自己的親生孩子她都一點都不記得,甚至拉屎撒尿也都沒有概念。那個同鄉也算是不錯了,就這麼辛苦的照顧她,後來為了治病,跑遍全國各大醫院,聽同村人說,他們在上海治病打一種針,一針幾萬塊,要定期去打,還不敢保證一定見效,就這我那同鄉也是咬咬牙堅持治下去,結果很明顯,很快就把一個小康之家給拖垮了。後來這位同鄉又找了一個物件,說是物件,跟原來的妻子也沒有離婚,這個物件在家裡幫他照顧妻子,也算是二女共侍一夫,但沒有人說他們的壞話,妻子成這樣基本沒有痊癒的可能了,她也根本就不認這個丈夫了,天天都會問她丈夫,你是誰,你想幹什麼之類的,後來慢慢的連語言能力都不太行了,而那個同鄉能夠不離不棄,找個物件也願意一起照顧這個正室,我覺得這也是無奈命運裡的一些安慰吧。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討論一些人生上的小感悟。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我心飛翔ZF2020-10-04 18:58:10

那是時代的悲劇!在那急劇變遷的時代,中國每個底層民眾都有著這樣或那樣敘說不盡的苦難!文學緣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餘華的《活著》中的富貴也就是中國那個苦難深重的時代的一個典型代表而已!但願中國人再也不要回到那個不堪回首的時代了!當然,也一定不會回到那個時代!!珍惜現在吧!!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黃先生的思2020-08-10 09:05:42

這個問題本身不大完整,悲劇喜劇都無需刻意描繪,藝術本身是生活,苦難也是生活的常態,活著是一種修行,把苦難完整的展現在讀者面前,是作者本身的意圖,他沒有刻意,如果說有,也是對於命運的感受,這種感受情感至誠,所以能喚起讀者的共鳴!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天聲人雨2017-12-01 10:16:03

應該是借鑑我爺爺一個朋友的事,當時不只是地主還是小資本家,有一個很有名的糕點連鎖店,解放前房子,地,買賣都輸光了,不過因禍得福買了他宅子的解放就被斃了,他家沒事。他家賣掉的買賣現在也發展的很好,家喻戶曉的品牌。他家也不慘,到他兒子一代又起家了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一路生活2017-06-18 18:34:53

《活著》的整部電影到處充斥著死亡。在特定背景的年代裡好像都是應該發生的,一個財主兒子富貴在老了的時候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一個人聽,說的是死,不如說的是為了生。

電影裡福貴的父親、母親、妻子家珍的死是正常的,而其他人確實隨著事件的發生而意外死亡。兒子友慶為希望死於抽血過多,女兒鳳霞為感恩丈夫二喜,死於生孩子,而二喜死於建築事故,苦日子的外孫苦根遇見好吃豆子吃的太多被撐死,最後福貴所有的親人都一個個死去,只剩下他一個孤零零的老頭和一頭同樣孤獨的牛。

看的時候,壓抑著靈魂的,就像死亡的一隻手隨時要伸出來抓你一把,在對死亡臨近時只有努力的掙扎逃脫。

所有的這些,不正是表明了用刻意的死亡悲劇來體現人們即使受厄運打擊時也不屈不撓為生存而鬥爭,那怕是死亡。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冬泉谷的雪222137832017-12-01 10:01:13

肯定是過於刻畫悲劇成分了,不過如果是原著黨,就知道,前面的悲劇是為富貴最後結局的人格昇華來做鋪墊的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雲在海中飄2017-08-14 15:50:56

活著,是第一本我覺得不是小說而是紀實的書。我本來是打算翻兩頁就午睡,沒想到一直歪在床上知道看完,看完後淚流滿面。你如果有在農村,或者年長一點,你就知道他的悲劇隨處可見。人生就是如此悲苦!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極簡狀態2020-06-12 20:27:21

所有文學作品的結局都是作者刻意去描寫的。或許正是這樣的結局,才能讓這部作品成為傳世經典。個人認為,不用太長時間,這部作品會將穆斯林的葬禮和平凡的世界遠遠甩在後面。

巴金等很多近代作家的作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成為大家追捧的物件,但畢竟作品帶有很強的時代侷限性。隨著時間的洗禮,那些作品已經很少有人去讀。即便能夠去讀的人,大多都是莫名而去,失望而回。

許多能夠流傳廣遠的作品,基本上都會從社會或者人性,給讀者的一生留下影響,可能讀者自己都不會知道,畢竟讀書給人的改變不像美顏相機一樣顯著。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面壁者於果2020-06-08 15:06:51

不能算吧。那個年代國人確實都很苦、很悲慘,《活著》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不過,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苦難,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新晴12新晴2017-08-06 08:42:00

九二年的《收穫》雜誌首刊,記得當時課間和郜允寶老師聊過,他說一個年輕人能這麼老練真不容易。說餘華。其實那時候大家都還是年輕人。小說的刻意是為了追求徹底。而張藝謀拍成的電影,煙火氣更足一些,訴求也不露痕跡,屬於二度創作的典範。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西流月2020-09-16 09:18:29

有重大”刻意“嫌疑。一旦刻意,就自然而然做假。所以,大概說說故事內容著實苦得讓人悲傷欲絕,同天情地,但細細讀起小說來又覺得滿紙荒唐。其原因,就是作者沒有真實情感注入寫作狀態下,故事情節必然離奇突兀,生安硬搬所致。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太陽29222019-10-03 00:03:38

集五十個人甚至五百個人的悲劇,都發生在富貴身上,就有了活著!如果反之,把很多人的開掛都發生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英雄!

有的人喜歡喜劇,有的人喜歡悲劇,有的人喜歡平鋪講故事!

活著太過悲劇,即使找到原型,也沒有代表性,但可以透過這些事看當時的社會,電影嘛,兩個小時,就是這樣!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溜鬚拍馬祁廳長2017-08-04 10:29:51

那請問你白毛女是不是刻意那麼悲劇的,竇娥冤是不是?梁祝是不是?問出這種屁話你真的很有趣啊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虎踞龍盤2019-04-28 19:05:09

每個人都逃脫不了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牢籠,並牢牢刻下烙印。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ang12292019-04-28 19:22:26

餘華的活著我看了幾遍,買了幾個版本,但是後來手裡一本都沒有,借出去就回不來,連不願看書的老婆都看了兩遍,裡面體現的東西確實震撼人心,書中寫的都是一些各個年代的時代特點,餘華寫的是一個紈絝到一個農民的人生經歷,因為平凡,更顯得震撼,書中多有悲情,但更多的體現是堅強地活著,頑強地活著。書中描寫人物很貼合一個社會最底層人物的心路歷程。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樺木竹石2020-09-22 09:42:43

幾千年的各種各樣的束縛把許多中國人弄的不知如何是好?左右逢源難於平衡,活的很累,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袈裟南臺2020-09-10 09:32:19

生活是複雜的,你想找什麼樣的例子都有,關鍵在作者的眼光和意識,悲觀的人看到的都是悲劇,樂觀的人卻可以看到許多光明。悲劇啟發人思考,從而達到改變生活方式和環境的目的,但若大家都悲劇,社會就顯得太黑暗太無望了。還是在指出環境的不足時也指出生活的方向更積極一些,也更有益於社會和大眾。

文學,還是要給人力量和希望更好些。您說呢?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牛奶腫麼了2019-06-23 20:19:17

人的苦難是沒有終結的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一切安好是晴天ok2020-06-14 10:27:53

經歷過深刻的痛苦才能寫出如此深刻的悲劇。經歷過或者能夠體諒經歷過的痛苦才能理解深刻的悲劇。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看淡餘生1129704212019-06-17 23:31:51

我認為這小說寫的比莫言那好!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橄欖視界2020-09-18 23:24:57

建議作者改改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畫畫百慕大2020-10-28 08:14:04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姜文的小細節,他說這個小說名字叫活著,這個感覺應該是主人公很主動啊,可實際上主人公的命運無形當中相當的被動,敗光家產因禍得福,這個矛盾的存在正好照應了你說的這個問題,從這意義上來說這些情節悲劇意味還真是有點刻意,不然不足以形成巨大的反差,荒誕的悖論,也會削弱巨大的悲劇力量,越刻意越荒謬,跌宕起伏的情節我們覺得過與設計了,可這些事在生活中確實是真實的存在,我聽周圍不止一個老人說過,家裡有點家底的出來個不肖子孫抽大煙吃喝嫖賭把家給敗光了的例子,生活節奏與藝術戲劇真實的沒了界限,我們已經離書中的時代遠了,有些故事情節不會再發生了,但是感情是依舊的,就像書中的最後一句話說的好,人啊!只要不死就得活著!

餘華的《活著》的悲劇成分是否過於刻意?高風亮節的啥人2020-06-23 19:11:16

現實有更悲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