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永樂皇帝?御史房2019-05-12 15:25:24

靖難之役前

大家好,歡迎來到御史房。當朱標離世,朱元璋剷除藍玉,誅殺大臣,讓皇權與藩鎮之間缺乏充分的緩衝地帶。而朱元璋因忌憚權臣秉國,曾規定在此情況下,藩王可以帶兵入京勤王,以“清君側,靖國難”。或許在明太祖的設計下,藩王出兵必須得奉皇帝聖旨,結束後也必須馬上離開京城,絕對不會導致帝位更迭。但這flag就是用來倒的,只是可能誰也沒想到,會倒得這麼快。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駕崩,皇孫朱允炆身登帝位,即建文帝。這位二十一歲的年輕皇帝,將直面與諸位皇叔之間的權力博弈。這種對立幾乎是很難避免的。我們知道,明初封藩,以屏皇室。邊塞王爺就有九位,其中太祖四子朱棣鎮守燕京(今北京),擁兵十萬;十七子朱權被封至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還手握朵顏三衛的精銳騎兵。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代入建文帝的視角,環顧周遭,難免被這些手握重兵的筋肉兄貴,哦不,蜀黍嚇到。為鞏固皇位,必要削弱藩鎮。這本是大工程,奈何皇帝圖樣圖森破,想急吼吼地解決問題。他和心腹大臣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商議削藩。齊泰認為諸王之中燕王朱棣實力最強,應先從燕王開始。但黃子澄反對,他認為燕王有功無過,應先從有問題的藩王下手,以爭取輿論。結果皇帝就慢悠悠地從那些戰鬥力不強的藩王削起。七月,周王朱橚(朱棣同母胞弟)的次子朱有爋,巧合地告發父親謀反,建文帝隨即把握機會,將其被廢為庶人。建文元年(1399年),皇帝又以各種藉口,陸續廢除了齊、湘、代、岷四位藩王。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這無疑是在給各地藩王釋放一個危險的訊號,彷彿是在提醒他們早作準備,比如朱棣。《明史》載,他“智略有大勇,能推誠任人”。在邊地這些年裡,他“節制沿邊士馬”,又“屢帥諸將出徵”。能文能武,有經驗又有威望,手上也握著大軍,那為何還要束手就擒呢?但欲揚先抑,想起兵,先得讓人覺得他不會起兵。所以明白人朱棣,選擇了“發瘋”,以緩解皇帝的猜疑。但雙方都明白,對方必除自己而後快,區別只在於誰先動手。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最先忍不住的,還是建文帝。七月,他下密旨,令北平布政使張昺和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張信逮捕燕王,及王府的官屬。萬萬沒想到,這些人中出了個叛徒——張信。他將此事報告朱棣,使後者將計就計,誘殺了張昺和謝貴。抓住這個藉口,朱棣起兵。這打仗,總得有個名義。所以他想起了老父親留下的祖制——“清君側,靖國難”。他指責齊泰、黃子澄禍亂朝廷,以此為由悍然南下。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朱棣的思路很明確,自己兵力雖多,但相比全國,還是少的。所以必須兵鋒直指都城,儘快拿下金陵。與之相比,防守方在空間、數量上都佔據優勢。只要皇帝不亂指揮,將領再靠譜一點,平推過去,也不會輸。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可偏偏,這兩件事情都沒做到。先說將領。洪武年間,開國元勳老的老,死的死,被殺的被殺,隱退的隱退。這當然削弱了功臣對皇權的干預,也自然限制了可用的人才。朝廷首先啟用了老將耿炳文。他面對朱棣的猛烈進攻,雖然受挫,但堅守不出,硬生生消耗燕軍時間,迫其撤退。結果建文帝聽聞耿炳文打不過,遂聽取黃子澄的建議,任命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為大將軍。很遺憾,這位名將之子不懂打仗。他接掌全軍後,被常年征戰的朱棣,打得屢戰屢敗,“諸軍皆潰”,懷疑人生。皇帝見勢不妙,趕緊又臨陣換帥,召回李景隆。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此時朝廷雖然不斷戰敗,但兵力上仍有絕對優勢。朱棣雖勝,但無力分兵鎮守攻下的城池,所佔之地無法鞏固,很快再度易手。正當苦惱之際,朝廷中又出叛徒——一個不滿建文帝的宦官,送來了京城佈防情報。這讓老於兵事的朱棣,以為有了絕佳的機會。建文四年(1402年)年初,他率軍越過山東,想一鼓氣攻下京城。孰料在四月的春風裡,他遇到了另一位名將之子,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後者統兵在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一場鏖戰,斬將奪旗,大破燕軍。“燕兵懼,謀北歸。”無奈之下,朱棣只好退到淝河與徐輝祖相持,眼看著最後的機會即將消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一場戰役的勝負,往往不取決於哪一方更聰明,而在於哪一方犯的錯更少。建文帝無疑是個反面典型。年輕的皇帝看到燕軍敗退,認為穩了穩了,此時更需要兵力拱衛京師,所以把前線的徐輝祖的兵力調回南京。這下子前線原本的優勢兵力蕩然無存,淮北阻擊的軍隊孤立無援。朱棣絕地反擊,截斷對手糧草,大敗朝廷軍,士氣大振。然後一波反攻直接達到了金陵金川門。此時留在金川門的,正是那位屢戰屢敗的李景隆。在李景隆的天平上,一邊是不再信任他,會讓他前途慘淡的朱允炆;另一邊是雖戰勝過他,但現在沒準能靠投降來獲取光明未來的朱棣。他選擇了開門。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當“清君側”的軍隊攻入京城,“清君”成為了最終目的。可此時的宮中,突然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終”,成為一樁懸案。“靖難”結束後,京城中諸多官員因反對朱棣而被殺。皇帝之師方孝孺,更因拒絕為朱棣書寫登基詔書,而被滅了十族。反倒是開門投降的李景隆,封太子太師,賜功臣勳號,加柱國,列於群臣之首——然後不到一年,就因連遭彈劾被削爵圈禁,直至死亡。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鬧劇的結尾,篡位的皇叔,坐上了龍椅,在濃濃的血腥味裡,改換了年號,開啟了新的時代——“永樂”。

靖難之役後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他的四叔朱棣登基坐殿,改元永樂。後世常常流傳,建文時期的舊臣,如方孝孺、鐵鉉、景清、胡閏等,被朱棣殘忍殺害並株連親屬的故事,彷彿他是個純粹愛好殺戮的怪蜀黍。這種現象一方面與建文舊臣不少下場慘淡有關,另一方面,也源於明清之際,小說家言盛行的背景。而現在,我們不妨且消去刻板印象,來,明成祖朱棣,瞭解一下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首先作為一個藩王起家的皇帝,就如同當媳婦熬成婆。踐祚之初,為表明自己不同於建文帝,他曾先後復周、齊、代、岷等親王。但對於朱允炆的弟弟,如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等先是被降為郡王,不久後又找個藉口再將其廢為庶人,軟禁在鳳陽。唯一一個沒被廢去的弟弟甌寧王朱允熙,也在幾年後,府邸著火而死。等政權更趨穩固後,原先被恢復的藩王們,也挨個落馬。谷王、齊王被廢為庶人,代王、遼王、岷王、周王則被先後削去護衛軍隊。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這些潛在的競爭者們,從此以後如同拔了爪牙的猛虎,人畜無害。其中,寧王朱權是比較識時務的。他原本手握朵顏三衛,後來被朱棣劫持參加靖難之役。永樂元年,他被改封到南昌監視起來。不久,又被人舉報有“巫蠱誹謗事”。幸好查無實據,躲過一劫。聞弦知雅意,朱權“自是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當起了太平王爺,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享年七十歲。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除了削藩外,朱棣的另一大內政舉措是遷都。他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北京,並於永樂四年(1406年)下詔興建宮殿,至永樂十八年全部竣工。朱棣遂詔告天下:“乃者仿成周卜洛之規,建立兩京為子孫帝王永遠之業。”他以北京為首都,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然後正式北遷。新制度下,南北兩京有著結構上相同的政府機構,各部門官員在品秩上、考核上也完全相同。區別只在於,南京各部門主要負責江南地區的安全和賦稅徵收,因而規模、編制較小,官署中副職、虛職、缺員較多。在實際運作中,北京掌握實權,而南京常被視為養老、貶黜,以及安排閒職之所。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從明面上看,朱棣遷都似乎是為了在南北各設一套班底,可切換使用,以備不虞。若是剖開表象,其實還可能有以下兩大因素:一來,北方蒙古仍殘存了部分實力,朱棣此前長期鎮守邊疆,對此頗為重視。遷都北京,其實是戰略中心北移,方便抵禦,甚至進攻蒙古。二來,朱棣雖然成功把侄子趕下臺,自己登上皇位,但一系列的政治清洗,殺戮頗多,難免影響其統治。現在南方稍靖,朱棣將中心遷回其發跡之所,既能安排當初的元從舊臣,又讓滿朝文武來到他的主場,更有利於控制朝局。對了,若本期影片收藏過1000,下期就說說,朱棣為控制朝官設定的特殊機構。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雖然到了主場,但只要皇帝還是人類肉身,除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特例外,很少有人能日夜勤政而不假他人之手,朱棣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要助手。其實早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曾仿效宋朝制度,設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數人,作為皇帝侍從顧問,協助處理文書。這個先例給了朱棣靈感。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他從翰林院中篩選部分官員入值文淵閣。這些官員被稱為“閣臣”,在朱棣授意下,專理詔書、文冊、制誥,甚至參與機密重務。因文淵閣地處內廷,閣臣又常常侍皇帝於殿閣之下,故稱“內閣”。這也就是影響此後中國高層政治體制四百餘年的內閣制度。需要明確,永樂年間,內閣雖設,但批閱各部門奏章的,仍然是皇帝。閣臣既無官署,亦無權節制其他衙門。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對朱棣而言,政治上的平穩高於一切。奈何就是有人不安生。加上永樂六年(1409年),北元政權的太師阿魯臺殺了主和派大汗,迎立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之孫,孛兒只斤·本雅失裡為汗,並於翌年殺了明朝使臣。這給了朱棣充分的戰爭理由,所以,北伐。他先是派十萬大軍出征,不料在臚朐河被擊敗,連主將在內全軍覆沒。北元或許忘了,這個皇帝曾是參與洪武北伐的高階將領。對他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留皇太子朱高熾監國,皇太孫朱瞻基留守北京,自己誓師親征。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行軍途中,老於兵事的朱棣步步為營。為團結軍心,每到飯點,他先“視軍士皆食”,自己才進膳,有時甚至還把自己行囊裡的水分給士卒。大軍穩紮穩打,北元只好先行西撤。朱棣悉知後,立刻兵渡臚朐河,一路掩殺,在當年成吉思汗開庫裡臺大會的斡難河源,擊敗本雅失裡,殺得對方僅率七騎逃走。太師阿魯臺聞訊,假意投降,實則想偷襲。可朱棣早已看穿一切,他“命諸將嚴陣以待”,等阿魯臺來襲,朱棣“自將精騎迎擊,大敗之,追北百餘里”。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朱棣早年鎮守北地,深諳北元剿而不滅的小強屬性。所以十餘年間,他多次北伐,每每攆得阿魯臺東逃西竄。最後一次出征,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因聞阿魯臺襲擾大同,名震北疆的大明軍隊再次兵抵答蘭納木兒河。可惜敵人有一個好,就是跑得快。明軍“窮搜山谷三百里無所得”,只好班師。返程途中,朱棣在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因病離世,享年六十四歲。他的遺體被葬於長陵,廟號太宗。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關於御史房頭條號~每週一、週五更新影片,講述最本質的中國歷史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桃花島島主黃藥師2019-05-08 20:20:08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人贊稱永樂大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南柯夢說2019-05-08 21:34:58

永樂大帝即是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元末群雄爭霸的年代。

公元1403年,朱棣就皇帝位。在位期間,南征安南,五入北漠,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說“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成建文羸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大名太重宗皇帝御製集,表裡通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大明王朝在其手裡也是欣欣向榮,朱棣的一生都在馬背上度過,最後也是死在征途中。其後世子孫也相當有骨氣,大明王朝的君主只有殉國之君,無割地賠款之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所以永樂大帝朱棣是個非常有才華的皇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童書館掃地僧2019-05-08 22:32:54

永樂皇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他是歷史上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

他繼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基業,並積極內外經營,在永樂時期,明朝進入了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學技術等等方面都進入了世界前列,他奠定了明清以來500餘年的政治格局,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遷都北京。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大規模修建北京城,遷都北京,有利於加強明王朝對北方地區的控制力度,天子守邊,展現了其盛世宏圖大志。

二是編著《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歷時六年完成,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共計22877卷、10095冊、3億7千萬字,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珍品。

三是派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先後7次派鄭和下西洋,航程十萬裡,造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比於西方的野蠻殖民和血腥開拓,鄭和下西洋是一次文明的遠征,它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四是開創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勤勉治國,勵精圖治,他注重農業生產,執行休養生息政策,推行務實的經濟政策,使得明朝的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政治安定,百姓富庶,疆域遼闊,文化繁榮,國力強盛。

綜上,這些代表性事件,足以看到永樂皇帝的不朽功績。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激動的雙休2019-05-08 16:46:00

一,運氣好到爆表的造反派。二,武功卓著的帝王。三,成功把南京烤鴨變成北京烤鴨。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開創者,漢人的血性代表。五,知恩圖報,愛恨分明的男人,具體表現在對他的大舅子和小舅子之間。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小小爹2020-05-08 21:28:32

朱元璋駕崩後,大明以一種罕見的方式踏入封建王朝關鍵的瓶頸期。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到北平的燕王朱棣悍然以“靖難”為口號起兵造反。從戰術上講,靖難之役燕王一方明顯更佔上風。然而在戰略上燕軍打了三年多,僅僅控制了北平及周邊的保定、永平等地。以三郡兵馬對抗天下圍攻三年,糧草兵馬逐步消耗,然而就在天下人都以為朱棣大勢已去的的時候,戰爭迎來了出乎意料的結局。

透過數年苦戰,加上孤注一擲的投機,最終讓朱棣奪得了侄子的皇位,並自稱為大明開國以來第二任皇帝,篡位的事實一方面給朱棣帶來極大的壓力,讓他不停篡改史實,殘暴鎮壓建文舊臣,但與此同時,這也給朱棣帶來了巨大的動力。為了證明自己比建文更適合皇位。他勵精圖治,開拓進取。使得大明朝順利度過瓶頸期,為接下來的仁宣盛世繪製了一幅宏偉的圖景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關外小客棧2019-05-11 20:14:19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的年號為永樂,故又稱永樂大帝。在人們的眼中朱棣相較於其他的歷史上的著名帝王要略遜一籌,但其實他的功勞不亞於他們,甚至還要超過他們。至於他為什麼沒有那麼出名,是因為他的歷史汙點也很大。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

先來看他的汙點:

汙點一;弒君篡位。

朱元璋駕崩,將皇位傳給了他的孫子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結果建文帝上臺一看,自己在塞外的叔叔們一個個在擁兵自重,對皇位產生了極大威脅,於是下令削番。四叔朱棣大怒,率兵造反,幾經波折後,朱棣殺到了南京,殺死了朱允炆,自己當了皇帝。這是他人生最大的一個汙點。

汙點二:殺人如麻。

在朱棣造反過程中,他殺掉了很多人。而且在他當皇帝之後,他又殺了很多人。

例如,在遷都北京和修通大運河時,招致朝廷很多官員的反對,他為此殺了很多的反對者。

還有就是他曾經多次發動戰爭,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因此有人也說他是一個暴君。

汙點三:恢復特務統治。

他得到皇位後,為了讓自己坐得穩這個位置,恢復了錦衣衛,並設立了東廠。他的這一舉動,加強了對官員百姓的監督,但弄得人人自危,引發了社會的恐慌,也給他留下了不好的名聲。

再看他的主要功績:

一:派鄭和下西洋,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二:

大力抵禦外敵,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統一。

例如,派陳誠出使西域聯合中亞國家抵禦外敵、五徵漠北、三犁虜亭等。

三:遷都北京、修通大運河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並且延續至今

四:大設行省,奠定中國現代的版圖。例如創立貴州省,

但最有意義的是交趾省(今越南北部)和奴兒干都司(今黑龍江,其中包含今海參崴和庫頁島等,國人至今為榮)。

五:編纂《永樂大典》、開創永樂盛世等。

從朱棣的功過來看,即使他有眾多的汙點,但他功勞是要超過許多著名帝王的,所以他也是一名千古帝王,值得稱讚。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長弓87872019-05-08 23:03:25

永樂皇帝在歷史上應該很尷尬的,先是太宗,後為成祖,得位不正就是這麼難堪。至於文治,永樂大典算是一座豐碑;武功有餘,開疆拓土,總結一句話永樂大帝堪比唐太宗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何理解永樂皇帝?全景歷史地理2019-05-08 22:29:47

朱棣的功過。功:在主觀上是積極治國的,實行的一些政策有利國家民生。過:太好大喜功,效果不足。鄭和下西洋、北伐蒙古有積極的一面,但耗費巨大,效果不好。徵安南完全則是沒必要的,耗費國力巨大。由於太好大喜功,消耗過大,朱棣並沒有給明朝帶來強盛,除了安南,也沒有給明朝真正增加土地。肯定有人反對這個觀點,但看看結果就知道了。明仁宗和明宣宗採取收縮政策,實行休養生息。朱棣死後二十年到正統時期,明朝就內憂外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