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江湖小曉生2019-05-30 20:03:54

寇可往,我亦可往。感覺漢武帝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一定憋了很多年。他為了抓住權柄,所以啟用衛青,也重用其他武將,將軍隊牢牢掌握在手裡。

沒有仗打的話,這權力畢竟還是沒辦法留在手裡的,上頭還有個老太后盯著呢。所以漢武帝必須要找個地方打仗,打起仗來,老太后也不敢多言,只能任由漢武帝掌握權柄。

那麼這句話是為何而說的呢?江湖小曉生為您揭曉漢武帝當時內心的心聲。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第一,匈奴欺負大漢已經有七十年的歷史。

從漢太祖劉邦開始,匈奴便在漢朝邊疆不斷騷擾。這似乎成為了一種習慣,他們沒有了糧草就到漢朝領地上來搶,順便搶走女人和孩子。

每年都是如此,劉邦也曾經親征匈奴,卻因為舟車勞頓,路途遙遠,最終放棄了征討之路。

從劉邦這一代開始,和親政策,一直都是大漢王朝與匈奴處理關係的重要紐帶。只要有公主送去和親,那麼匈奴人就能保證在一段時間內不侵擾大漢王朝。當然了隨著公主一起送到匈奴的,還有豐富的物資和陪嫁的嫁妝。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也採取了和親的政策,保證了邊疆的安寧,到了漢武帝時期,一切似乎發生了改變。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第二,漢武帝拒絕與匈奴和親,戰事一觸即發。

整整七十年的恥辱,到了漢武帝這一代的時候,終於忍不住了。當匈奴使者前來討要公主和陪嫁的時候,漢武帝一口回絕了對方,並且宣佈要跟匈奴決戰。這是戰爭的開始,所有大臣都表示反對,甚至連老太后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箭已經射了出去,要想收回來是不可能的了。

漢武帝的願望也實現了,因為敢打的人,只有他一個。他徹底成為了掌握國家走向的人,對手已經得罪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把對手給打服氣了。

漢武帝有這個信心,因為他去查了查國庫,裡面都是他爺爺和他老爸留給他的錢。錢放在口袋裡只是一堆垃圾,花出去了那才叫錢!漢武帝的想法是非常超前的,幸好當時沒有信用卡,否則他一定月月刷爆了。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第三,給將領們打氣,漢武帝成為掌握國家命運的舵手。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是懵的,因為在朝的將士當中,只有極少數是跟匈奴打過仗的,有經驗的甚至可以說沒有。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大事業,漢武帝心中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他不斷地給將士們打氣,甚至自己親自制定戰略計劃。

拿出大量賞金來交給幾位重要將領,就在這個時候說出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的話來。他的目的很簡單,第一戰必須要打出大漢朝的氣勢,這是振作軍心的一戰,如果輸掉了,那輸掉不僅僅是戰爭,更是全軍計程車氣。

這個時候新晉武將衛青也成為了四路大軍中的一路領袖,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為了培養衛青的作戰能力,以此來掌握權柄。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第四,漢武帝是有底氣的,他手裡有足夠的財富。

漢武帝之所以敢這麼狂,主要是因為他手裡有相當大的財富作為支撐。那是他爺爺漢文帝,他老爸漢景帝透過數十年的積累,留給漢武帝的巨大財富。有了這筆錢,他才能夠養士卒,犒勞將士。

打仗跟打架一樣,其實打的不是作戰能力,而是經濟實力。你有足夠的錢,那你就能打贏這場仗,就算是對耗,你都比對方耗得起。

與其將大量的錢財和公主白白送給匈奴,倒不如將這筆錢拿來作為軍資犒勞士兵。漢武帝果然不負眾望,連戰連勝。隨著衛青不斷得到提拔,一直做到了大將軍大司馬的官位,漢武帝對大漢王朝的掌控也達到了巔峰。沒有人敢在漢武帝面前說一個不子,匈奴人徹底從大漢朝的土地上消失了。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第五,窮兵黷武的下場就是老百姓吃不消。

到了漢武帝晚年,他忽然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老百姓們吃不消了。國家到處都是餓殍遍地,老百姓們民不聊生。他似乎意識到了,由於自己常年對匈奴作戰,將這個國家的經濟全都消耗乾淨了。

沒錢的時候,只能向老百姓榨取,實在是沒有隻能抓人充軍。這麼下來沒有哪個老百姓是活得下去的。

所以漢武帝終於放棄了一直以武力征討匈奴的政策,止戈為武以後,依舊沿用了當年漢太祖劉邦的和親政策。不過這個時候的匈奴也已經乖多了,要的不多,也不敢南下搶劫了,溫順的跟一家人一樣。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總結:漢武帝的一生是宏圖大業的一生,卻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生。

可以這麼說,沒有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休養生息,就沒有漢武帝對匈奴大刀闊斧地進攻。因為漢武帝壓根就打不起這場仗,漢文帝隱忍,漢景帝也隱忍,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實力不足以答應這場仗。

而漢武帝選擇了不再隱忍,其實所利用的就是文景之治留給他的巨大財富。這兩位才是導致漢武帝成功的關鍵所在。寇可往我亦可往是多麼豪氣的一句話,可是豪氣也需要腳踏實地才能說得出來,腰包鼓著才有資格說這樣的話。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明離子2019-05-29 23:35:50

“寇可往,我亦可往!”——漢武帝劉徹

劉徹:我沒說過這句話。(大寫的尷尬)

這句話出自,呃,對不起,沒有任何一個史料記載過這句話。

因為這句話出自電視劇《漢武大帝》,而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抑或是《資治通鑑》,都沒有記載過漢武帝說過這句話。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雖然劉徹在真實歷史上沒說過這句話,但他卻用一生踐行了這句話。

雖說古書《詩經》裡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話,但是華夏曆代帝王,最主要的還是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晃悠。只有一個人,把大漢的刀鋒始終指向遠疆。

但中國人向來不喜歡主動出擊,所以對於漢武帝這個“奇葩”皇帝,群臣肯定是反對的,事實上,劉徹能被擊匈奴,承受了從上到下的阻力,百姓不說好,朝臣也不會說好,甚至連如今的一些所謂的“專家”,都給劉徹扣了一頂“窮兵黷武”的帽子。

但明離子卻不這麼認為,漢武帝劉徹,一個敢帶領著大漢子民向其他民族掰腕子的自信,讓“漢”這個字深深的烙在了華夏民族的骨子裡,應該被世人永遠銘記並紀念。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左庶長FrSl2019-05-30 00:17:01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雖然這句話極有可能是當年拍《漢武大帝》時編劇一時血脈噴張臨時加上去的,但是說得好,說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寇可往,我亦可往,表達的是漢武帝和匈奴決戰的決心。在此之前,漢匈之間一直是透過和親政策來解決問題,漢朝人每天琢磨著怎麼當匈奴人舅舅,匈奴人每天琢磨著怎麼打舅舅。

但是到了漢武帝那會,一切都不一樣了,有了國家有了足夠的財富、有了充足的人口、有了精銳的軍隊,更有了一個壯志滿懷的帝王。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文帝劉恆)

一個兵士五十斤糧食不夠吃,那我就送一百斤,一匹馬扛不住,我就給每個人配三匹馬,因為我國庫裡多得是糧食,我草場上多得是戰馬,我即使用比你匈奴人多出一百倍的資源去打這仗我也打得起。

寇可往,我亦可往,是決心,更是一種自信。給漢武帝這份自信的就是前幾代君王省吃儉用,勤政為民積累出來的豐厚的家底。

所以,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從高祖至武帝70餘年漢朝的發展史,更是從高祖至武帝歷代君王的功勳。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

(武帝劉徹)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李小默8502019-05-29 22:44:55

劉徹有意主動出擊匈奴,當時漢朝的實力足可戰勝匈奴,但朝中有一部分文臣反對,認為蠻夷之地,出征勝算不大。於是,漢武帝說出了這句話,旨在告誡反對出征的一部分人:不要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同時也是警告朝廷上下必須齊心協力踏平匈奴。

如何看待“寇可往,我亦可往”?突然了哦比達拉2019-05-29 23:37:26

寇可往,吾亦可往”意思是:敵人能夠去到的地方,我的軍隊也可以到達。這裡的“寇”指的是敵人。

“寇可往,吾亦可往”出自電視劇《漢武大帝》,漢武帝的原話是:“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

譯文:敵人能做到的,我的軍隊也能做到;敵人能夠去到的地方,我的軍隊也可以到達。

今人多直白說“寇可往,我亦可往。”

也有人說這句話典出《史記》,但《史記》孝武本紀通篇沒有一個寇字。查閱《漢書·武帝紀》、《資治通鑑》(漢紀九至漢紀十四),皆無相似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