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事?硯池秋2019-02-03 17:37:00

每逢佳節倍思親。當農曆春節馬上來臨時,我原生家庭裡的爸爸媽媽、舅舅和小姨都已天各一方,我們分別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祝福著彼此的平安。

他們都是我至親至愛的人,也都是我最想念的人。是他們給了我一個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童年。

小時候過春節,一到大年三十,就開始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在年前的一兩週,外婆總會在家裡的陽臺上養一隻老母雞,我每次開陽臺門都小心翼翼的,總擔心一不留神會驚嚇到它。萬一它從陽臺上飛下去,那我可就遭殃了。

舅舅是最不喜歡吃雞皮的,因為他看到過別人收拾雞皮時的情景,覺得那個很髒,所以也不知怎麼的,大年三十的下午,把養肥的母雞用開水燙洗好後,用鑷子拔雞毛的任務就攤在了我身上。我想可能是因為我是家裡眼神最好的緣故吧。然而,要仔細把雞毛拔得一根不剩,我幾乎得耗盡整個下午的時光。

我最喜歡過年吃到的東西有兩樣,一個是外婆做的年糕,一種可以直接吃的紅糖年糕,另一種則是用軟糯米蒸出的白年糕蘸著由黑芝麻、花生、白糖打成細碎的粉粒一起吃。我更喜歡第二種,當把一小團年糕蘸足這些粉粒,一口裹進嘴裡時,滿嘴的香糯和咬起來“嘎吱嘎吱“脆響的花生粒拌在一起,吃起來特別有種滿足感。

第二樣東西則是用大米和一些水,在石磨上磨成米漿,再到蒸鍋上,用一個淺盤一樣的模子,倒入適當的米漿,搖均後,放在開水的蒸鍋上,只要蒸30秒左右就可以揭蓋,將模子取出,用小竹片在模子邊緣劃滿一道 ,然後輕輕將薄得像紙一樣的“米皮”揭出來。把這種“米皮”切成像寬切面一樣,就是我們通常所吃的河粉。而如果把整張皮像包春捲一樣,塞進各種拌好的餡,無論是放在鍋裡再蒸還是擱在油鍋裡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菜團”,都是美味無比的。而我則更喜歡另種吃法,將蒸好的米皮捲起來,直接蘸著生抽或美極鮮吃。之所以喜歡這樣,可能是我每次在外婆身邊看她一道道做的太仔細,時間等得太漫長,所以當熱氣騰騰的米皮剛一出鍋時,自己就已經餓得迫不及待了,這種吃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外婆發明的,總之,我每次都吃的有滋有味。

記得大年夜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香噴噴的餐桌旁。我會為外婆斟上一小杯山楂酒,外公喜歡醇香型的瀘州老窖或是汾酒。而我跟小姨、舅舅則會倒上一點紅葡萄酒。舅舅不大能喝酒,沒兩杯下肚,臉就紅成熟透的桃子一樣。小姨的酒量應該是最好的,我基本上也是兩杯就暈乎,但那個時候自己瘋瘋癲癲亂說胡話,大家都只會笑,而不會責怪我,感覺特別好。

三十晚上快敲鐘時,舅舅就會帶著我,拿著在暖氣片上烤過的2000響長鞭炮和“二踢腳”、“竄天猴”到已是“滿地開花”的大院裡放炮賞煙花。之所以鞭炮事先拿來烘烤,舅舅說那樣放出來聲音更脆更響。

那時候整個院子裡的小朋友基本都會跑出來,大家相互比著放炮,而我的膽子最小,從來不敢自己去點炮捻子。舅舅點好後,我立馬撒腿跑到樓牆邊上,緊緊捂住耳朵、縮著脖子等炮響完。舅舅說:你要是怕就別下樓來。可我就是又怕又想看,沒出息的一塌糊塗。

大年初一的早上,無論外公外婆熬到夜裡幾點睡,他們準時會在八點開始準備午飯。我們大年初一早上通常起床後就吃幾塊稻香村的點心,喝點酸奶。然後正式的一餐需要由大家一起來完成,那就是包餃子。

外公會一早把面醒好。小姨負責和麵跟擀皮、舅舅是剁餡兒的,外公負責加料拌餡兒。而我則跟外婆一起等著包餃子。我們家的餃子包出來,光看樣子都能分清是誰包的。比如外公會把放好餡兒的餃子皮雙手交疊一掐,就立起一個像“錢袋”樣的餃子。外婆包的餃子都是“大肚漢”,她能在一個皮兒裡塞進儘可能多的餡兒,吃她包的一個餃子都快頂上一個小籠包了。舅舅包的餃子最好看,每一個大小都差不多,而皮子上乾乾淨淨的,特別挺拔。小姨包的餃子花樣最多,她可以把兩個餃子皮中間加上餡兒,然後在皮子外沿都掐上像蓮花樣的“鋸齒”邊。而我所包的,嗯,呵呵,哈哈,誒,反正能保證下鍋不散架。

吃好餃子,小憩一會,小姨就會拉著我去逛廟會。廟會里通常除了看雜耍、騎駱駝、坐轎子就是逛吃逛吃了。離家最近的廟會是在地壇。那裡曾是我小時候每天早上去跑步的地方。歷時四百多年的地壇是“皇地祇神”的場所。威嚴的紅牆琉璃瓦內,在過年的這段時間,飄滿了羊肉串、灌腸、滷煮的味道。我和小姨總是心大肚小,一兩根肉串一進肚子就飽了。

時間一晃,我離開家已經近20年了。外公外婆也仙逝也十年有餘。現在只有舅舅在北京,爸媽在廣東,而小姨則去了更遠的澳洲,我呢,或在上海或在湖北。小時候過的年,總覺得一切事情都在圍繞著我,我就是核心一樣,每時每刻都期待著不一樣的驚喜。而現在長大了,離開了親人,再過的年,更多會考慮的,則是為別人了。然而,此時此刻,如果我的父母、小姨和舅舅都在我的身邊,我多想再重回到小時那樣,粘著他們,一刻不停地讓他們帶我東跑跑、西竄竄,無憂無慮的樣子,就定格在那裡,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