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藍色沉澱2017-05-27 15:47:29

補一句,清朝之前的朝代,親王郡王、以及有爵位的大臣,都是有封邑的。清朝汲取前朝的教訓,不加封地,只給美號。可以理解為怕宗親或者功臣“想多了”,造反沒有根據地。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負責或小明2017-05-26 23:27:40

謝邀。

在漢至南北朝時代,封王的封號一般沒有太多規則,一字或兩字多是按地名來。該王的封地數量、食邑多少、權力大小才是決定該王地位的關鍵,而與封號的字數沒有太大關係。如封地在中山就稱中山王,在齊就稱齊王。

隋唐開始形成了親王封一字(如秦王、周王、蜀王等),郡王封二字(如廬陵王、常山王、岐陽王等)。無論是一字的親王還是二字的郡王,一般都把其中的“親”與“郡”字省略掉。因為親王的地位高於郡王,所以就形成常說的一字王高於二字王的概念。

到了清朝,親王的封號就開始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字眼,如恭親王、安親王、康親王、寧郡王、溫郡王、謙郡王等等,同時也恢復了其中的“親”字。

與“郡”字以示兩個爵位的區別。因此,清朝的親王、郡王是要看全稱的,並不是看一字王還是兩字王,親王也有二字的,如端重親王、敬謹親王等。

親王在封王時由皇帝指定封號,一般封號確定下來後就不太會改變,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清以前,王爺多是有封地的(唐後期和宋時是有名義上的封地但卻都住在京城),一般王爺到達封地後就會子孫世代居於此,除非被廢或以改變封地,如明代的寧王朱權原來封地在大寧(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後就遷到南昌。如果封地沒有改變而子孫後代也世襲了王爵的話,那麼封號是不會變的。當然,如果子孫的爵位被廢或是降低的話,封號就會改變或是取消。如清朝就採取降襲制,如質親王永瑢,其子綿慶襲質郡王,到他的孫子奕綺時只能襲封貝勒,封號也就取消了。

封號在清以前幾乎都是以地名來命名,少數才有含義,如明朝封給少數民族的王爵就有順義王,含有歸順明大義的意思。清朝的王爵取勝美好的字作為封號就有有一定含義,如英親王的“英”有“英武”的意思,睿親王的“睿”有“睿智”的意思。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初心如舊2017-05-27 06:05:10

對於爵位我不太熟悉,但記得好像漢唐時期分封的王也並不是全一個字的,比如韓信封楚王是一字王,英布封九江王就是二字王。唐代的如汾陽王郭子儀是二字王,秦王李世民就是一字王等。清朝時期也不是全二字王,比如吳三桂的平西王是二字王,英親王阿濟格,肅親王豪格,豫親王多鐸就是一字王。清後期太平天國時期,也是一字王,二字王都有,比如東,南,西,北 ,翼等一字王,而其他的多字王就很多了。印象中一字王被稱一字並肩王,地位要高一些。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冷兵器研究所2017-10-20 09:51:56

清朝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大多是單字王,比如一開始的八大鐵帽子王就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一共就兩個雙字郡王。後來又加封的四個鐵帽子王更是全是單字王,分別是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所以樓主說的清朝全是雙字王並不對,清朝實際上是親王多是單字王,郡王中也只是雙字相對較多而已。只有在這些單字王爺去世後,他們的稱呼才會變成雙字,比如多爾袞的睿王就變成了睿忠親王,豪格變成了肅獻親王,他們活著是沒有類似“我孝莊”這種稱呼的。皇帝對親王的稱呼也只是單字,比如康熙就在詔書裡說:“裕親王自太皇太后違豫,與朕同處,殊勞苦”,這裡的裕親王就是福全,而不是裕憲親王。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

(康熙表示反對)

我們還可以看看從順治到雍正年間皇子的封王情況,順治留下的兒子,除了康熙,封王的分別是裕親王福全、榮親王(董鄂妃之子,未命名)、恭親王常寧、純親王隆禧。康熙兒子中封王的分別是誠親王允祉、恆親王允祺、淳親王允祐、廉親王允禩、敦郡王允俄、懿親王允祹、怡親王允祥、恂郡王允禵、愉郡王允禑、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慎郡王允禧、諴親王允秘。雍正封王的三個兒子是端親王弘暉、和親王弘晝、懷親王福惠。可以看出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都是單字王,因此可以肯定的說清朝還是單字王居多。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關河南望2017-10-21 10:11:55

其實這種說法應該是王前的稱呼是幾個字。比如秦王,晉王,這應該算是一個字的,而九江王,淮南王這算是兩個字的,中國古代對封王的制度是很為嚴格和有一套完整體系的,在秦朝以前,一個國家最高的領導人是王(天子),這個時候其實王前邊的的稱呼是朝代,從我們熟知的商王,周王。而下邊的封國是沒資格稱王的,當時的晉,齊,秦,這些大國們也只能叫做公,也就是被認為是蠻夷的楚國,反正天高領導遠,自己搞了個王的稱號玩玩叫楚王,然後後來周天子不行了,大家都稱王了,什麼齊王趙王燕王,連中山國這樣的國家也稱王,只有魯國這樣的國家比較傳統守禮沒敢稱王,這算是中國王的稱王時代。

到了秦王統六國,覺得王已經不能代表他的豐功偉績了,那麼多稱王的,於是從遠古聖人三皇五帝的稱號裡組合了一下,成了皇帝,王這個稱號也就被秦朝拋棄了,直到漢朝,高祖為了穩固統治,封了眾多的王(注意,這個時候的王,是由皇帝封的,稱為封王)漢朝的王並不說全是兩個字的,而是以地域封王,由於和他一起創業的股東眾多,前期也封了七個異姓王,比如楚王韓信,趙王張敖,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苪等,而漢朝的劉姓王眾多,單單臨江王,長沙王,中山王,清河王這幾個三個字的都已經說明問題了,也就是說漢朝的王是以封地命名的,並不一定就說是兩個字的,王前邊的名稱,往往是指他的封地。

而唐朝也是如此,李淵以唐地起家,立國號為唐,以封地為王號,諸如親王一級的都是大國,譬如我們熟知的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等,這些單字的王號代表的是親王,同樣唐朝也有三個字的王號,比如江夏王,河間王,漢陽王,這些就往往是郡王級了。

清朝的封王制度有些複雜,所謂宗親封王大概是用,恭誠端莊,英安廉淳,這些字來封的,字在王前,算是單字王,就算是郡王,親王的分別可以看做廉郡王,廉親王的分別,但也有順承親王,克勤郡王這種兩個字的王號。

綜上也就是說,這些時代的封王其實都是單字王和雙字王,並不是漢唐就是單字,清朝就是雙字,而是稱呼的問題。漢朝時候只是單純的王爵加封地的做為稱呼。到了魏晉時期,王爵有了親王和郡王之分,唐朝時候算是一字為親王,二字為郡王,而清朝則以爵號加親王為稱呼,所以大家能看到的電視上怡親王,廉親王,其實這還算是一個字的。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Xup212017-05-27 10:59:40

清代以前的王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就是一字王,秦王晉王魏王什麼。多以春秋戰國的國名命名。郡王就是二字王,多以城市名命名。清代吸取明代親王過多,佔用大量財政的錯誤。也不讓親王在外地有機會造反。清朝的親王都在北京,所以清朝親王就不好叫秦,楚,晉這些地名。清朝親王以美好寓意的字命名,比如禮,智,睿。其實還是一個字,只不過把他是不是親王直接寫明。稱禮親王,智親王等。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四川達州人2017-05-27 16:55:04

哦。

樓主難道不明白恭親王,醇親王等,都是一字封王?應該這麼讀,恭+親王,不是恭親+王。

親王,是南北朝之後才分出來的王爵等級。

以漢為例,王只一級,管轄相當於一郡,封地為國,比如,膠東王,燕王,等。

以唐為例,王分三類,一親王,地位最高,如秦王,楚王。二郡王,低於國公,如臨淄王,濟南王。三為嗣王。如楚王被兒子第一次繼承後,稱嗣楚王。

因此形成慣例,春秋諸侯國名為號是親王。以秦漢郡名為號是郡王。一般來說,一字號是親王,二字號是郡王。也有特殊,如中山+王,中山是春秋國名,不是郡名。

清代,王爵分宗室,漢臣,蒙古三類。

這裡只說宗室。清代,漢族地區非實封地,宗室王皆以美號為封。如,禮+烈+親王。也就是代善,禮是封號,烈是追諡,親王為級別。郡王如親王一樣。如,克勤+恪+郡王,克勤是封號,恪是追諡,郡王是級別。

其餘如肅親王,莊親王,怡親王,寶親王,順承郡王,等。都如此。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長風破浪42017-05-27 11:13:59

很簡單,一字王是親王,一般只封皇族,領地為一國,而王的名字都以春秋戰國時的國名而命名,如秦楚趙魏等,所以等同於一國之王;二字王為郡王,除皇族外,有些朝代如隋唐、元還封功臣以及高官,其領地為一郡,王名也以古代郡名而命名。各個朝代對於親王郡王的規定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按這個套路,唯一算是比較大的區別就是三國兩晉前,王爺們是有領土的,封王之後就必須但自己的地盤上去快活,但‘非宣召不得入京’,否則等同謀反。所以我們看漢武大帝裡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奉詔入京見了太后,景帝就催著他限期離京。兩晉之後,大多數朝代都是隻有名號而沒有領土了,光拿俸祿就行,主要是考慮裂土封王容易造成國家分裂,以及土地兼併等問題。但也有例外,如明朝中後期,皇子封的親王們就大多有領土,比如說福王封河南,而事實證明此舉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歷史知事2017-06-02 11:12:44

清朝王爵有兩等,高等是一字王,就是親王,比如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低等是二字王,就是郡王,如平西王吳三桂。後來基本都是愛新覺羅才能封王,基本都有機會當親王,就都成一字王了,只是要加親,郡二字來表明王爵高低。清朝王爵封號大都是溢美之詞。

漢唐也有不同的王爵,比如皇子封王,秦王,雍王就是僅次於皇儲的封號,齊楚晉燕這些封號比一般王爵也重要。比如韓信封了齊王遭劉邦忌憚,李世民封了秦王最終奪儲,漢初七國之亂楚王是老大,其他膠西王等等只能當小弟。

宋朝的王爵制度和清朝有點像,封號都是溢美之詞,而且都居住京城。

如果你覺得有道理,請點贊!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妖鬼錄2018-05-17 10:09:38

漢唐到清朝,無論是一個字的還是兩個字的封王都是有的,字數上其實並沒有區別,區別在於封號上

清朝之前封王多以地域名來賜封

,清之後封號不封土。

這其實是清朝吸取前朝教訓對於王爺的防範,

是中央集權逐漸取代分封的表現。

1、一字王與兩字王

親王的封號中,有一字與兩字,比如秦晉齊楚之類的一字王,長沙、中山、琅琊、成都之類兩字王。

雖然都是親王,但是秦晉齊楚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是最大最強的國家,所以

魏晉之後在封王是會刻意凸顯這四王的尊貴性,

而以其他諸侯國名封的王或者兩字王自然低一等,尊卑與權力大小不同,大多數這樣,但是也是有例外。

比如東晉,司馬睿當皇帝之前封號是琅琊王,所以東晉一朝琅琊王的位置就是下任儲君的位置。

一字王與兩字王最大的區別就是封地不同,而後期透過人為操作的因素給予不同的政治意味。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

2、清朝為什麼不以地域封王

縱觀中國歷史清朝之前全部是以地域封王,但是隻要封出去,無論怎麼進行限制王爺在自己的封國內還是享有一定特權,這就容易出現叛亂。即便明朝朱棣之後把王爺當成高階囚徒軟禁,都還發生過叛亂。

所以清朝吸取歷朝經驗將所有的親王都圈養在京城,只賜名號不封土,這是為了防止親王到了地方之後擾民或者發生叛亂。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雲中龍2017-05-27 07:29:04

感謝你的邀請,說明進步了吧,由1變成2了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那羅延32017-05-27 11:38:11

明顯作者沒有看過歷史嘛?漢朝好多王是2個字的,淮南王,膠東王,漢朝沒有郡王一說,從晉朝,晉武帝封皇孫為東莞郡王,始有郡王稱號,以後朝代王就分為國王和郡王二等,以唐為例,郡王哥舒翰,李晟等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以德服人真誠診療所2017-05-27 11:05:45

中國王朝崇尚周禮,封王也一樣,雖然每個王朝都在縮小封王的實際權力,但是禮制是不變的。一個字的王代表最高等級的爵位,理論上代表了廣大的封地和食邑。漢唐時也不是沒有兩字王,但是意味著封地規模小,爵位等級沒有一字王高。清的親王是最高等級,封號也完全脫離封地和食邑了。級別一樣,領的俸祿也就一樣。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羅子847293662017-05-27 11:47:29

沒差別,都是一字親王。只不過清朝王爺沒封地,所以用的是吉祥字。比如怡親王其實就是怡王,漢朝的梁王也可以叫梁親王,差別只是有沒有封地(這是國家政策)和是否把那個“親”字帶出來。清朝真正的兩字王也是郡王,比如那兩家鐵帽子的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漢朝唐朝的兩字王比如李隆基當過臨淄王,沒把臨淄郡王的“郡”字帶出來說而已。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斯內克丶張2017-05-27 12:17:57

早期封王一字和二字沒什麼區別的,因為都是實封領地,尊貴權利大小全看地盤實力,兩晉差不多才出現一字貴於二字,像唐宋時期就是一般一字為國王如晉王,魏王,二字為嗣王和郡王如嗣岐王,汾陽王(嗣王爵位高於郡王)。所以一般看王名就能看出爵位是什麼,而清朝其實跟這些差不多隻不過沒在用地名作為王名使用,比如秦王,在清朝是親王的話就叫秦親王,如果是郡王就叫秦郡王。因為清朝很多郡王也是掛一字的。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紅黑聖西羅2017-05-27 12:09:13

漢唐時封的王那是有封地的,分到哪就是什麼王,明朝也是一樣,皇親都被趕出京城,分散在各地,叫的名字也跟地域有關。

而清朝時,吸收了明朝的教訓,所有王爺(皇帝那一脈)都不許離京,擅自離京要被追責,所以就不存在封地的事。那時王爺又分親王和郡王,為了區分肯定要起個名啊,所以就有了雍親王、嘉親王這些,他們登基後就用這個字當國號,雍正、嘉慶。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風OIO飛揚2017-05-27 10:45:15

在漢唐,不管心裡咋想,還是做樣子,能封王的都是功臣血親,在明面上都是跟大家共享天下,就是一字並肩王。而清朝,是奴隸社會制度,那怕你是皇上的親爹,在皇上的眼裡,你也只是一個奴才。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不知道叫啥名啊2017-05-27 16:59:26

清代以前的王爺,多有封地,國王的意思,名稱是地名加王字,比如齊王,意思就是齊國國王或齊地區的王。魏王、燕王等,一般該王都有諡號,比如楚莊王的莊。到了清代,王爺已經沒有封地了,於是名稱也就沒有地名了,加一個比較美好的形容詞,比如睿親王,寶親王等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三隻腳的大烏鴉2017-05-27 12:09:04

只是稱呼習慣不同,其實都是一字王。

明代的封王也是親王、郡王兩種,親王一個字,郡王兩個字。親王比如秦王、蜀王、衛王,在正式文書中都是寫成秦親王、蜀親王、衛親王。清承明制,也是一樣寫法,只不過明代習慣把王爺簡稱為秦王、蜀王、衛王,而清代禁止簡稱,睿親王、怡親王就只能稱為睿親王、怡親王,而不能簡稱為睿王、怡王。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pegasus12017-10-24 10:41:16

首先,漢唐時期封王都是一個字,清朝變成兩個字這說法是錯的。漢初封王就有淮南王,九江王的提法。大致而言,一個字的都是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封地也有相關性,往往跨地數郡,而二字的多半都是郡名,大多數至多一兩個郡。但漢景帝武帝開始削藩,封地越來越小,到了東漢,就基本上都是兩字王了,漢末少帝獻帝曾擔任的弘農王,陳留王都是兩字王,更旁枝的王地盤甚至縮小到了縣的級別,例如劉備曾擔任的平原相,也稱為平原令,就是因為轄地一縣而已。這是因為大一統的形式不允許太大的割據勢力存在。但是一字王比兩字王地位高這一形式被後來繼承了。

到了隋唐,正式確定一字王為親王,兩字王為郡王,前者必須是皇子或皇帝的親生兄弟,從兄弟或皇孫封郡王,異姓有大功的可以封郡王。此後一直到明,除了亂世偶爾有異姓親王,罕有例外。但宋朝有逐級晉封習慣,遼有比親王更高的國王封號,也是兩個字,但是並非連起來一個郡名,而是兩個古國名連用,是特色。

一直到明朝為止,這些王的封號用字都是地名,清朝則出現變化,壓根兒不用地名,改用雅字為封號。清朝在後金時期無封王的提法,有貝勒貝子說法,也往往俗稱王爺,小王爺,近於親王,郡王之意,后皇太極稱帝,模仿漢制封王,在親王,郡王下仍設貝勒貝子,實際上是王分四等了。並且實行了嚴格的晉封制,不再由血統一次決定爵位。這一時期仍以一字王為親王,二字王為郡王,如多爾袞同母兄阿濟格,封郡王時稱武英郡王,晉封親王則為英親王。漢軍四王孔有德吳三桂他們都是郡王,兩個字。可後來加封時,封號不再變化,所以吳三桂成了平西親王,宗室的王爵,名字就都用一個字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從王的封號直接看出是親王還是郡王不可能,故此正式的檔案一般都稱某親王某郡王,中間的親,郡不是封號,而是級別。

民間演義常有忠孝王一類的異姓王,實際上是異姓封郡王的傳統和清朝以雅字為封號結合的產物。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海明威800225322017-07-21 03:57:38

在清朝前,皇族子弟封王有講究,一字王(古國名),是第一等級,二字或多字王(郡縣名),是第二等級。一般封為秦王,晉王,漢王,燕王,這都是親王級別的人,皇帝的至親,二字或多字王除了皇族還有可能就是功臣了,比如長沙王,唐代唯一一個功臣封王的就是郭子儀,受封汾陽王;還有就是追贈的,比如岳飛,宋孝宗追贈他為卾王。清朝例外,皇族封王直接頭銜就是✘親王,✘郡王。比如雍正皇帝還是皇子時就是雍親王,同樣是康熙帝的皇子,十七阿哥就是果郡王。不過各朝不同級別的王,權利也不同,權力大時,受封地財稅權,兵權都歸王統轄,權利小時,只有一地的財稅,而且是在監督下開銷自己所屬的錢財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上進海洋CCz2017-10-22 15:32:15

封王來說,一字王是親王,兩字王是郡王。一般只有皇室最核心的男性成員才會被封為親王,並且王號是齊、秦、楚、燕這樣古時大國國名的王就比較尊貴。比如唐代的李世民曾被封秦王,李元吉是齊王,這都是親王,很尊貴。再比如明代朱元璋給他的兒子們封王也都是一個字的,這都是親王。皇家宗室的男子一般也就封為郡王。比如李淵的堂侄李孝恭,戰功赫赫還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就只能當個河間郡王。另外如果親王有不止一個兒子,那麼只有一個能襲親王爵 其他的最好也只能是郡王。清朝的x親王 其實也是一個字的。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十個親王,封號為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兩個郡王,封號為順承,克勤,世襲罔替不降等級。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阿爾法熱點2017-10-21 14:37:03

秦代之後,中國進入了大一統的封建社會,西漢是第一分封諸王的朝代,目的是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以諸侯王拱衛王室,那時候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國,名字也都是以地名,比如,漢武帝原為膠東王,還有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等等。當時侯爵也是一樣,不過封地為縣。

題目中說的清代封王兩個字,其實是代表不同的等級,親王最高,郡王次之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陳柒朗2017-05-27 22:34:56

很簡單的說,清朝以前封王的都是有封地的,秦王,楚王,魏王等等,這是王的最高級別,還有某某郡王,這是次一級的,都是有實際封地的,可以享受封地稅負的。而清朝的王爵都是榮譽性質的,不出北京城的,所以爵位名變成了恭親王,禮親王之類的,這都是沒有封地,沒有實權的,其實這和秦王,楚王一樣都是親王級別的,但是,清朝稱某某親王比直接稱某王來的順口而已,比如恭王,禮王,念起來和讀起來都不順。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獨立寒橋2017-05-27 14:29:37

根據古時的禮法制度,王分國王和郡王。一字王為國王(後稱親王)名義上管理和統制一國之地,如秦王,晉王,燕王。但只能封給皇上的兄弟子侄叔伯。決不封外姓。這也讓王爺們免不了想入非非(過過皇帝癮),從漢至明造反最多的也是他們。清代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徹底斷了王爺們的幻想。把親王前的國號全部換成了好喻意的字。如恭王,廉王。二字王為郡王,如汾陽王,襄陽王。除了同姓也可封外姓。如平西王吳三桂。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混鬥273999282017-07-04 20:54:22

就我個人的理解,明清往前封王是實封(就是有封地,可以管理封地的),王爵封號和封地相關,高等王爵(親王)用戰國時的國號命名,封地也比較大;低等王爵(郡王)用封地地名命名,比如唐中宗李顯被封過廬陵王,他就被軟禁在廬陵十幾年。明初也是照著這規矩來的,明成祖造反成功之後估計也是怕再有封王造反,所以就慢慢改了,只是改得不徹底,沒有收回封地,只是改了名號,萬曆的兒子福王封在洛陽,也不知道洛陽和福字有什麼關係。到清朝就改得徹底,王爺都關在京城,名號有、封地是不要想了,只是地方就那麼大、人那麼多,沒有封地可以折騰就改成琢磨人了,於是又有了九子奪嫡,雍正最偉大的發明就是把遺書藏在牌匾,不然他的子孫互相捅刀子殺紅眼的事情將數不勝數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吳王金戈越王劍2017-10-28 19:57:03

一字並肩王,是皇帝的親兄弟子侄才能有的稱謂,皇帝薨逝,若無子嗣,一字親王可以承繼大統,二字王,例如常山王,是遠支的皇族,沒有承繼大統的資格,清朝也是一字王,書面上是某親王,口頭上稱某王,例如慶王,醇王等等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泉上小小的我2017-08-27 19:20:48

漢唐封王是有封地的,所以按封地設王,一般為封地簡稱字,級別低才會兩個字,而清朝是隻發俸,無封地,命名以仁義禮智信這些帶有願望的字,還要明確級別,親王、郡王,所以一般都兩個字。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喲喲開水醬2017-05-27 14:42:36

封建封建 封而不建 哪個時候的諸侯王如趙王啊秦王啊等等 只是爵位 享受相應的政治待遇與特權 該地的軍政 財政大全是和他們沒有關係的 另外呢 歷史上只要是讓這些皇子掌握了軍權的王朝沒一個不出事的 例如 西漢的七國之亂 西晉的八王之亂 明朝靖難之役 等等朝代是對諸侯國 又封又建 所有釀成骨肉相殘的悲劇 這群皇子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 手中都有兵權 那麼既然本事同根 為什麼你可以當皇帝 我卻不可以? 所有隻要讓他們掌握兵權 都各個想過一把皇帝癮 後來 為了吸取前朝教訓 很多朝代都對諸侯國實行 封而不建政策 直到清朝時 就跟完美了 直接用美稱了代替 什麼 恭親王啊 裕親王啊等等 讓這群人腦子裡想也別想自己是哪裡的王念想也不留。

在漢唐時期皇帝封王都是一個字,到了清朝變成了兩個字,區別是什麼?逸芳齋主12017-06-05 06:04:43

放P,知道膠東王劉徹、臨淄王李隆基、淮南王劉安(注《淮南鴻烈》)、河間王李孝恭(上凌煙閣)都是哪個朝代的嗎??而且清朝兩字王也不多,就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等少數,外加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兩頂鐵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