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法國是個難以改革的國家?六音坊2020-10-13 18:07:29

首先,法國乃至歐盟大多數國家,如今依然在吞食歐債危機應對政策的副作用之果。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次年左右蔓延到歐洲導致“歐債危機”。面對危機,美國決策者採取“量寬”政策,歐盟則步美聯儲後塵,在歐洲推行美英日三國都在推行的量化寬鬆之策。

現在回顧起來,歐版量化寬鬆政策實屬“東施效顰”,歐盟人只學了美國人的量寬工具,卻忘記了歐陸文化與英美文化的鴻溝之別以及經濟結構的顯著差異。加之,名為“歐版量化”的工具實為嚴苛的“緊縮”政策,讓法國乃至歐盟多數國家的企業和民眾苦不堪言。這樣的經歷,使法國甚至更多歐洲人很難再輕易承受改革之重。

為什麼有人說法國是個難以改革的國家?

雖然法國人的薪資在危機後逐年有所提高,但其購買力卻並未得到相應提升。這也是為何2007年以標榜提高法國民眾購買力而當選的薩科齊總統,2012年尋求連任時失敗的原因。薩科齊的繼任者奧朗德總統,說穿了也是經濟沒搞上去,居民收入尤其購買力沒能獲得足夠提高,最終也落得和前任同樣的結局。所以,只要購買力沒能得以足夠提高,法國人就仍難以承受進一步的改革之重。

除購買力外,一個最直接的指標是就業率。儘管法國已取得歐債危機以來最佳的就業數字,失業率首次低於10個百分點,但因危機後法國失業人群在行業、性別等領域的分佈已發生不小的變化,因而小小的就業改善業績遠遠不足以改善法國整個就業市場的形勢。同理,只要失業率沒有足夠降低,法國人也難以承受進一步的改革之重。

為什麼有人說法國是個難以改革的國家?

另外,“有財者”和“有才者”的流失,進一步加劇了法國經濟與社會的困境。作為一名在法國居住了15年之久的巴黎常住居民,筆者在這十餘年間親眼目睹了大批“有財者”、即擁有鉅額資本的人,是如何陸續選擇離開法國的,也親眼目睹了大批“有才者”、即擁有高階知識的人,是如何陸續選擇離開法國的。這些人多數選擇去瑞士、加拿大、美國等地,或為尋求資本的安全,或為尋求個人的發展。資本和人才的流失,也促使法國人難以承受進一步的改革之重。

為什麼有人說法國是個難以改革的國家?

法國人難以承受改革之重不假,但法國依舊還是可以改革的。只是任何的改革措施在法國都不能快步而行。在法國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的改革只能碎步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