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從哪裡可以看出老子歸隱之意?迎風續塵2020-07-28 16:43:27

《道德經》第九章有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本章的最後一句“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便是老子的歸隱註解。

功成身退,乃天之道。意思是功成名就之後,就要適時退出,不居功貪位,這是自然律規,不可違背。如果違背規律,則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

功成身退,既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智慧。善於把握和運用這一規律的人往往都是遵從道學、大智大慧之人,他們功成後激流勇退、美名遠揚,避免了無端招至的災禍。比如被世人譽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范蠡,據史書記載,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滅吳霸越之後,急流勇退,開始了後半生的實業生涯,成為遠近聞名的“陶朱公”。他所傳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隨著他在實業上的成功而在齊國傳播,並最終發展成為道家學派的重要學派—黃老之學。與范蠡做出類似選擇的還有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北宋開國名將石守信等等。

古往今來,功成身退的例項雖是不少,但功成後居功貪位和功未成身先退的更是不在少數。

一些居功自傲、功高蓋主之人,他們居功貪位,不知收斂,結果是沒有一個好下場。這既是

違背規律的慘痛教訓,也是性格貪婪、妄自尊大帶來的必然惡果

。這些人通常都是能力非凡但又飛揚跋扈、目空一切,他們功成名就後不是見好就收、收斂鋒芒,而是變本加厲貪慕虛榮,結果是身敗名裂、禍起蕭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與范蠡一起為勾踐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的文種。文種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滅吳後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勸告,爾後為勾踐所不容,最後被勾踐賜死。類似的例子還有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白起和西漢開國功臣韓信等等。

而現實中,還有相當多的人是功未成而身先退。看看我們身邊,一些有志青年,初出茅廬便急功近利,他們不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也不明白厚積薄發、持之以恆的道理,稍有不順或坎坷便放棄志向、轉移目標、另起爐灶,結果是一事無成,勞而無功,不僅耽誤了大好時光,如果長此下去還很有可能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項,一個同事2000年時因對單位的一些事情有看法,於是便辭去工作自謀職業,並開了家快遞公司。當時做快遞的公司十分罕見,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堅持幹下去,也必然會有所作為。但他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快遞幹了不久覺得收入不如餐館,於是又把精力放在了“燒烤”上,再後來又丟掉燒烤搞起家政,再後來……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最終他還是一事無成,老伴也因此與他分道揚鑣。這其中的緣由相信各位看官已是心知肚明。

《道德經》從哪裡可以看出老子歸隱之意?以文為名2020-07-30 07:57:13

《道德經》中很多經典語句都可以看出老子的歸隱之意,和他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主張。現簡要分析如下:

從政治角度看,

“治大國如烹小鮮”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意思是治國理政要謹慎小心,實際上深層次的理解是,有為就會有錯,執政的時候就會有失敗的結果,這就表露了要“無為而治”的思想,用現在的說話,推行民主自治,政府不要管,官員都應該歸隱。

從個人角度看,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意思是在個人的價值觀上,老子不同於那些世俗之人,他們熙熙攘攘,縱情於聲色,迷戀於功名,而老子自己則甘願清貧淡泊,並且顯示出自己與眾人的疏離和相異之處。你們自去轟轟烈烈,而我平平淡淡,返璞歸真。這就是老人的遺世獨立的人生態度,就是說明要保持高潔的品格,

從身心都歸隱於自然。同時,也是對“道法自然”的一種解讀。

《道德經》從哪裡可以看出老子歸隱之意?騎驢去高考2020-08-02 20:04:36

人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物,道理懂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不說話了,有人說他覺得多說無益,有人說他無人共語,這些都有道理,但還沒有說到更根本的東西,道理都是由苦難與羞辱換來的,當你對一顆心蹂躪到一定程度,它就再也恢復不了它往日的風采與活力了,這種創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冷漠,覺得一切都索然無味了,有時候你自己都覺得自己太過頹廢,想要奮起振作,但你發現一切不過是強顏歡笑,和沒有情感的做作。

這是那些偉大的人物知而不言的一個根本原言!你看那些年輕人,總是在朋友圈喋喋不休地曬著各種動態,趣味盎然,樂此不疲。而那些經歷了世事變幻的老年人總是沉默不語,不是他們太過智慧,也不是他們太過低調,而是他們無可奈何生命的沉淪,他們羨慕著那些年青的新鮮生命。一個年老的生命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他們不知道該怎樣拯救自己的靈魂了,即便他們四肢還健全,身體還健康。

人類社會充斥著膚淺的庸俗的追求的時候,人們的夢想就越容易破滅,就越容易被摧毀心靈,既便是人類歷史上最智慧的生物,他都免不了心靈上的脆弱,直至最後的死寂。那些歷史上看似瀟灑無比的生靈,其實他們早就幻滅了好幾次了,包括那個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莊周,沒有過想不開,他哪能悟到瀟灑這個詞的含義,這不違反他老子的定義嗎?

老子正是被個社會蹂躪夠後,留下五千字,一聲嘆息走了,也許他那時是想寫不想寫,既然有人讓寫,那就寫點吧!

一個人要活得逍遙自在不是你嘴上向別人宣稱就做到了,別人得觀察你的狀態,希望你不要露了餡!

《道德經》從哪裡可以看出老子歸隱之意?

《道德經》從哪裡可以看出老子歸隱之意?

《道德經》從哪裡可以看出老子歸隱之意?文字領域工作者2020-07-26 13:42:04

靜是躁之君,重是浮之根,還是歸隱吧!!!

《道德經》從哪裡可以看出老子歸隱之意?零基礎讀道德經劉俊傑2020-07-26 16:17:37

為社會奉獻了一輩子,正常退休,想清淨清淨,並不是避世,這一點要搞清楚!

《道德經》從哪裡可以看出老子歸隱之意?傾苦念2020-07-28 21:22:06

儒、道、釋,為我國宗教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自的核心思想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也有相當明顯的區別,比如儒教以“仁”為核心,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鼓勵“入世”,希望大家都能追求仕途,成就一番事業,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鼓勵“出世”,不鼓勵大家與人過多爭執,釋教也就是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主張眾生平等,相信世間是有因果報應的。其中道教的思想在後世被研究的很多,與道教的思想一併成為謎團的,還有其創始人老子的生平,從老子的身世到他對宇宙的認識,再到思想的提出,至少有四大方面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今天在這裡,我們講其中的三個——老子的出生之謎,老子管理的那些圖書哪去了,老子到底去哪歸隱了。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最正統的說法,就是司馬遷的《史記》當中所記載的關於老子的身世。據記載,老子出生在楚國苦縣境內,取名李耳,字為聃,小時候的老聃非常聰明,學東西又快又準,師從商容老先生,學習了關於禮儀、天文、地理等等方面的知識,並且在商容老先生的引導下,開始逐漸形成了對於宇宙自然世間萬物的辯證思考,漸漸地,商容先生愈發意識到自己的學生並非一般實力,於是勸年少的老聃動身,如周求學,在執著的進修之下,老聃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並且成為了守藏室的官吏,專門負責整理和保管周朝收藏的典籍的工作。

以後的事大家基本就都知道了,老子在文化上的成就舉世矚目。那麼實際上老子到底是何方人士呢?民間有傳聞雲,老子出生時,雙鬢就長滿了白髮,因為他的母親整整懷孕八十一年才生下他,所以一出生就有八十一歲了,自然就有白髮了,還有一種可能性是,老子由外鄉來,為了生存下去就認某位老太為親,以訛傳訛便有了各種傳說。

既然老子在周朝負責的是圖書典籍的管理工作,也就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那麼他負責管理的那些重要典籍都去了哪裡?答案只有一個:已經丟失了。要知道老子管理的圖書,都是非常珍貴的,自夏朝開始,歷經商朝,包括《山海經》《連山易》在內的各種上古時代的典籍孤本,都是由老子負責管理的,這些孤本記錄著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關於七大傳說故事,各位領袖的生平軼事,都在這些重要性巨大的古書裡,一旦丟失破損,責任之巨大,已經不是老子一個人能負責得了的了,但是這些典籍孤本還是人間蒸發了。

那麼到底是怎麼消失的呢?答案就是動亂,夏商周過後,中國古代的奴隸制走向了尾聲,在接下來的春秋時代,逐漸消逝,而春秋時代正是一個各路群雄崛起,欲取周王而代之的時代,戰亂紛紛,各個國家不停上演著重組又瓦解的劇情,也誕生出了包括齊桓公、晉文公等被稱為“春秋五霸”的君主豪強,在這樣的社會動亂之下,周景王的後人王子朝無力拯救周朝蒼生與水火,將所有的珍貴器具和圖書全部打包,帶著這些東西一起流亡到了楚國,儘管他想竭力儲存這些珍品,然而在他被刺殺之後,一切器具和圖書就不知去向了,全部線索就此中斷,大概也是因為此事,老子也開始了他因避禍而隱居他鄉的生涯。

那麼在古籍丟失之後,老子到底去了何方隱居呢?當年老子要想逃出函谷關,沒有國家批准的通行證是絕不可以的,在關令尹喜的勸說之下,老子貢獻出了自己的鉅著——《道德經》,這就有了後世“老子化胡”的說法,意思是說。

老子獻出《道德經》以後,一路向西,途徑今天的印度,一直逃到了西域,並且將自己的思想和鉅著廣泛傳播,雖然這樣講有點神話傳說的意味,但時至今日,所有譯成外文的著作中,《道德經》的發行數量是僅次於《聖經》的,這很有可能是老子化胡並廣泛佈道的有力佐證。

毋庸置疑,老子的思想和著作,對全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留給後世的傳說故事也是不勝列舉,今後的文章裡,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掀開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