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DPA動態優勢高朋滿座2019-05-31 18:53:12

以前是政治人才,現代是專業人才,風馬不及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樂天派曾紀發2020-03-14 10:20:58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最近用了二個月時間,蒐集大量資料,反覆比對,認真斟酌,得出大致結論。可供有興趣的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探討,以便得出更完善的結論。

首先,必須大致瞭解中國五千年以來的舉仕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舉仕制度大致可分為四種制度形式:一是世襲制度,二是察舉制度,三是科舉制度,四是選舉制度。世襲制度和察舉制度就不細說了。選舉制度就是現當代實行的制度,也不細談了,大家都知道。這裡簡單說說科舉制度。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了1300年時間。科舉制度一直堅持“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是對世襲制和察舉制的否定和替代。可以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其次,必須大致瞭解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科舉時代,應考者般被稱為“趕考者”,他們必須要跨過四大步,極少數才能到達頂峰,最終考取狀元。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種考試叫“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一甲前三名,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二甲是第四名至150名左右,賜進士出身;三甲是第150名左右至300名(相當最後一名),賜同進士出身。

最後,就大致可以知道了他們與現代的學位對應關係。第一,童生相當於高小畢業;第二,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第三,舉人相當於大學畢業;第四,貢士相當於研究生畢業;第五,進士相當於研究生畢業,其中碩士屬進士三甲,博士屬進士二甲,博士後屬進士一甲。只能這樣細分啦,大家探討吧!至於翰林,就不是學位啦,應當屬於職稱,什麼職稱呢?當然是正高職稱,大致相當於研究員、教授等頂級職稱。這樣就比較清晰明朗啦!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純鈞RHGL2019-05-15 12:11:24

完全沒道理。古代科舉制度雖都是全面型人才,現代這幫偏科的玩意哪有資格跟人家比!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古代的科舉是不分專業的。現代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卻大大的偏科。

拿例項來說,比如考鄉試,這一關過了,就是舉人。有資格考這一場的,是秀才。

其中第三場,要考策問五篇,分別是歷史、政治、經濟、時事(軍事)、法律。

現代有沒有這麼全面的人才?哪個博士涉獵得這麼廣?

換句話說,博士、博士後的綜合素質,比起秀才來都是個渣。他們連科舉考鄉試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到策問五篇這裡非得大量交白卷不可。

跑到鄉試上去交白卷,你這不是玩“宗師”呢麼?誰點的你成為秀才,誰都得跟著受連累。幾番板子下來,倒是有可能因為被打得太多,練成金鐘罩鐵布衫。

至於翰林,本就是一類文職的統稱,有些翰林職位,10個博士後也抵不了一個翰林。翰林經常要在皇上面前奏對,但你又不可能知道皇上忽然問點什麼事。比如清朝一代明相張廷玉,他出身就是個翰林,先是庶吉士然後是檢討,在康熙身邊待了很多年。——多少個博士後才能頂張廷玉一個人的位置?

博士後當個君前奏對的翰林,趕上皇帝恰巧問些非本專業的事,三問兩問答不上來,也就廢了。弄不好,上班第一天就落個“杖斃”的下場。比如明英宗時期的翰林學士司馬藥,他還不是在皇帝面前,而是在司禮太監王振的跟前,因奏對無度,被廷杖打成了殘疾。

現代學位,都是針對專業的,範圍太窄,無法與科舉制度下的各功名相比。

至於對某學術的鑽研深度,也無法對比。畢竟,再高精尖的學術,也都是從古代的基礎學術中發展而來的。比如清代的明安圖也是翰林出身,他的《割圓密率捷法》就是當時的天下第一,這種專業深度不僅不比現代博士後差,甚至更高明。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泉州商人2019-05-16 19:56:23

考進士難不難?比考清華還難

高考與科舉的差異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1

比拼的物件顯著差異:

儘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進行,但每個省份所採取的科目和卷子類別卻不一而同,說是全國高考,不如說是省考,學子們不管如何比拼闖關,其對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們理解的科舉,最受關注的進士一級,那可是全國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機會,會場設在京城,既要解決舟車勞頓和陌生環境帶來的不適應問題,又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三關斬六將。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2

准入資格差異懸殊:

目前的中小學採取的是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則需要中考努力爭取,只要不是差的太多或者缺席考試,一般情況下上個高中並不是什麼難事,無非是一中還是普通中學的差別罷了。

上了高中,沒出意外都可以順利參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據專長選擇藝術或體育等科目,減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個本科也就相對容易了些。

但,古代的科舉可不是這麼簡單,大部分人上學要麼家裡自學,要麼上個私塾,教育資源之匱乏根據各地經濟水平稍有差異,與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別。

不管怎樣,要獲取參加科考的准入條件必須先經過縣、府和院三級考試,合格了給予“秀才”的名號,意思是“親,你可以參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國子監,一般的上縣學、府學,之後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充分地準備,迎接科考。

不幸的是,這個科考,只是省考中爭取名額,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變身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省狀元,不過從今日看,過去的解元在今天並不太為人所知。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3

錄取率差別甚大:

今日,放眼全國,福建的高考錄取率及一本上線率傲視群雄,以至於“福建戶口”一時成了傲嬌的資本,接下來我們便以福建為例,簡單對比一下考進士與上清華的難易程度。

四、考進士與上清華的相愛相殺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2017年福建高考報考人數為18。82萬人,各批次共錄取16。85萬人。其中本科總錄取12。02萬人,本一錄取3。54萬人,清華大學錄取85人。高考總錄取率89。5%,其中本科錄取率63。9%,本一錄取率18。8%,清華錄取率0。045%(佔本一人數的0。24%)。

2018年福建高考報考人數為20。09萬人,各批次共錄取17。84萬人。其中本科總錄取12。55萬人,本一錄取3。52萬人,清華大學錄取87人。高考總錄取率88。8%,其中本科錄取率62。5%,本一錄取率17。5%,清華錄取率0。043%(佔本一人數的0。24%)。

綜上,以近兩年資料看,清華在當年度參加高考學子中的錄取率為0。044%,在本一中的比例則為0。24%。

科舉考試以明代福建為例。

福建在明代各科舉人的名額不定,正統六年為60名,景泰四年為90名,萬曆四十三年為95名,為方便計算,本文統一採用90名進行試算。

《閩書》上記“其入試士,以三千餘人中解額者九十”,也就是說鄉試中舉的比例大約是3%。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1

首先,以學子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做對比

按鄭州大學鄭民服教授的統計,明代崇禎三年福建人口為10,878,056人,有資格參加省級鄉試的秀才人數為3,000人,每科中舉90人。以之推算,明代參加鄉試的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為0。028%,舉人錄取率為0。00083%。

2017年福建人口為3911萬人,高考的考生數佔全省人口比例為0。48%;本科人數比例為0。31%,上清華人數比例為0。00023%。

因鄉試三年舉辦一次,故舉人錄取率按年算應為0。00028%,與上清華的比例基本相近,可見范進中舉,可是相對於上清華的美事,怪不得把他高興壞了。

如以進士比例算,明代福建進士數2418名,舉人數8376名,舉人上榜率為28。9%(高於全國平均值24。02%),

則福建進士年錄取率為0.00008%,該數值也相當於上清華0.00023%的1/3~1/2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2

其次,以參考學子比例對比

3,000名秀才考中進士的機率為0.87%,則年錄取率為0.29%,較上清華0.044%高出5倍。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因此,以總人口基數看,考進士的難度為上清華的2~3倍,以具備資格的學子總數看,上清華的難度為考進士的5倍,當然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秀才的水平遠遠比我們現在的本科生要強大些,如以本一人數做基數,則秀才考進士與本一上清華在難度上是相當的。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HuiNanHistory2020-03-14 18:35:36

沒有任何道理。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和翰林都不是現代的學歷,與學士、碩士、博士沒有任何可比性,更跟博士後不是一回事。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古時候的科舉,目的是要選官。

例如,狀元就可以被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其他的進士,可以館選成為庶吉士,最後經過散館授予編修、檢討的職位。

請問,這和現代的高考狀元有可比性嗎?

高考狀元只是獲得了進入本科接受高等教育的資格。古代的狀元,是直接取得了做官、且發展成為高官的資格。

此外,也並不都是進士才能做官。也有舉人做官的情況,像是在清代這叫“舉人大挑”。請問,今天的本科生能做官嗎?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由此可見,古代的科舉體系,和現在的高等教育體系沒有可比性。

另外,這句話還有一個錯誤,就是博士後不是學歷。

不能將博士後,與本碩博並列在一起。

本碩博是一種學歷。博士後,是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你在高校或者研究機構的一段研究工作經歷,也就是說是你的工作履歷。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凸顯出提問者既不懂古代的科舉,也不懂現代的高等教育。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張如飛2019-05-15 12:15:29

面上看確實有道理,地位對等地位,都是學問的身份。但今非昔比,古人把級別對等相應的官位,而今天只代表學術或學位的象徵。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尋人參果者2020-03-14 15:43:08

明清時期,秀才每年名額約一萬人,當今中國每年招收的博士生已突破十萬大關,從稀缺度上來講,明清時期的秀才比當今的博士數量少多了。

明清時期舉人的名額大約是每三年三千人,平均每年一千人,社會上舉人的存量大約有四萬人,而當今中國正教授級別的科研人員已過十萬,也就是說在數量上講明清時期的舉人比當今的正教授稀缺。

明清時期的進士名額大約是每三年三百人,平均每年一百人,社會存量約三千人多人,當今我國兩院士的存量是一千六百多人,當今院士在數量上比明清時期的進士要稀缺一些。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梅嶺居2019-05-14 17:46:26

古代常年人口平均6000萬,每三年開科取進士300人,加上偶爾的恩科,平均每年取進士平均200人,三十萬分之一。現在人口15億,每年招博士5萬,三萬分之一。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簡易1533280252019-05-15 00:57:02

就國學知識來講,秀才比現在的文學博士水平要高的多。這些秀才六歲讀書習字,學習禮儀,背誦四書五經,學作詩詞歌賦,15歲開蒙,四書五經‘精通其義,倒背如流,還能結合現實,靈活運用。這水平當今誰能達到?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聖燈救助2019-05-15 10:31:03

現代社會的學位制和過去的科舉制不可同日而語!

過去科舉制度的舉子與封建體制是相互依存關係,所謂“學成文武藝,售於帝王家。”那不僅是人生的依靠,亦是世間榮辱之全部,而繫命於一人一家。

現代的學位制是工商業文明社會的教育證明,不論達到何級,尚未如拿到學位證明即可終身託付的無憂,還須各級“市場”不斷驗收,而且隨時有被無數競爭對手淘汰出局的情況。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使用者961178640742019-05-16 05:33:17

進士相當於世界名校的全獎博士。!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人在風雨中1112019-05-15 12:08:08

說這話的是你吧,太沒道理了。在漫長的古代和科舉時代文化是很落後的,那個時候會認字和算術就是有學問的人。現在一個本科畢業有人說你是有學問的人嗎?何況是秀才?若單論文學水平過去的秀才相當於現在中文系教授,若論綜合知識水品至少相當於現在博士生。別看現代人平均學歷越來越高,但真真正正有學問的人卻越來越少。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祉若9152019-05-15 08:47:30

不可相提並論。古時候博學多才的人才能稱得上“秀才”,現在的學士只是流水線產品,並不意味著肚子裡有墨水。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大樹天音2020-03-14 15:55:04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是一種官員選拔制度,透過科舉考試,產生了秀才,舉人,狀元,榜眼,探花等。現代教育制度,主要目標和目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如果想從政,成為政府官員,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可以透過公務員考試,加入從政隊伍。

公元659年,唐高宗創立了科舉制度史上的殿試製度,進行了第一次殿試。從唐高宗創立殿試製度開始,到清朝殿試製度終結,透過正式考榜產生了590多名狀元。

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選拔官員的過程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考中的是秀才,鄉試考中的是舉人,會試考中的是貢士,殿試考中的是進士。鄉試的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殿試的一甲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殿試的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的二甲,賜進士出身;殿試的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正式結束後,進行官員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根據榜上名次,依次從中央到地方進行授職。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主要的考試專案是國學文化四書五經,以後又發展稱八股文,是一種官員選拔制度。現代教育制度,主要目標和目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材。這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體系,如果非要對號入座的話,秀才相當於初中畢業,舉人相當於高中畢業,進士相當於大學畢業,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位列高榜前首的,就相當於現代的博士後,博士,碩士等學位了。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逸生學說2019-05-15 14:14:28

首先我們分析你這個問題,給出的結果:可比性不大,時間上不同,如果非要強行比較,我認為,現代的那些博士,碩士,學士(初級)要高於古代的殿試三鼎甲(古代的三鼎甲水平是相同的根據皇帝對他們的特長和好感區分的)相當於都是研究生。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古代科舉制度,學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政治,地理,文化,歷史,他們的學習內容普遍較廣,深入的有文學和政治,為什麼會是這樣?

因為他們做這些學問是為了當官造福於民,也有的是為了當官發財,這些目的,只有透過皇帝的殿試,才能獲得,相當於你考試到最後的考官只有一個,就是皇帝,只要是獲得了皇帝的認可,就可以為官,皇帝考察的就是你的文章(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你探討治國之道,可是恰恰一個考官,無法進行客觀評斷,常常會參與皇帝個人的主觀情感(也有考生會為了仕途迎合皇帝的思想,進行奉承,況且在皇帝面前講話都要注意分寸,輕則仕途中斷,重則滿門抄斬,這樣的環境下,難免缺乏公平,公正)一旦獲得皇帝的喜感,那就恭喜你,你中了某某某!

反觀現在,隨著你學習的深入,學習科目範圍就越來越小,而且現在學的知識是結合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各種理論奠定的基礎)還有未來科技文明(指引),從而激發出的一種更高的學習制度體系

比如說,你考試到最後(答辯環節)是一個考官嗎?還要分(對立答辯)啟發學生的思維,能讓你有更深更廣的思路展開,陳述完之後,要總結,然後由資深各界教育者客觀投票打分,目的是為了什麼要公平公正,有時候根據需要還會用到拍攝記錄下來!

現在的學習的知識要遠遠高於古人,因為在古代是封建統治,知識是由皇帝來考證,無法透過反證來證明知識的一種正確性(你敢反對皇帝那就是欺君)獲得皇帝透過的考試內容,並不是完全正確。現在的知識是經過多少人的心血,論證提煉而產出的結果,當然作為現代人是比古代人有優勢。當然我們獲取的知識包括古代、現代、未來三個方向,就在前段時間,牛頓的地球的萬有引力被推翻,可見保證知識的一種正確性,權威性,是要進過後代不斷的深入論證,發現,才可以啟發未來知識的一種探索,求知,解惑!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辛福先2020-03-14 16:34:29

秀才相當高中生,舉人相當大學畢業生。

舉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相當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

科舉考試錄取的稱進仕,進仕的前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進仕相當考取的公務員,朝庭包分配工作,至少可以到地方當個小科長(那時不叫科長),運氣好,有關係可當個縣令。

進仕前三名很有可能招為附馬,娶公主為妻。留在京城毫無問題。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保水田1畝2019-05-16 02:02:51

沒有可比性。滿清4億人,才幾個進士?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壯志凌雲2182704072019-05-14 17:48:33

時代在進步!怎麼拿讀八股文的那些已作古之人來跟現代的學者來比呢?這不是腦子還停留在科取制度的年代,身子已進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不是譁天下之大嗜嗎?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我是你行哥2019-05-15 12:46:48

首先:1、現在考的知識量毫無疑問是遠多於古代的,現在的資料都是公開而廉價的,古代可能需要東拼西借。2、古代科舉考試競爭激烈程度遠大於今日,首先是3年一考,然後各屆考生大統考 3、考上立馬改變命運,陋室立馬變豪宅,比今日轉化效率高太多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湘一文2019-05-15 14:35:03

現在的博士在國文上講還不如過去的秀才,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風度翩翩的朱頂紅2019-05-16 16:37:33

秀才就是個高中畢業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孫若塵2019-05-15 10:42:54

有道理也沒道理,不同的教育體系育出不同的人。比化學,比古文,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咻咻大地主2019-05-15 09:22:32

不太恰當,感覺從性質上講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公務員考試。進士還沒想到對應的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蘭陵一笑生9532020-03-30 04:13:22

學習內容不同,無比較性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符合自然2019-05-16 06:27:18

肯定不是!!!按相應級別,翰林應該相當於今天兩院院士。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苗苑文藝2019-05-15 04:24:03

若從學歷進階的角度來講,這樣類比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若從專業知識的儲備來說,古代一個秀才就相當於現代一個博士。且,古代只考文。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135003967292020-11-23 08:51:59

舉人相當於大學本科畢業,但實際名額比當今博士還少,考舉人難度很大,舉人可以直接任命為官員,只要成了舉人當地富豪及官員都送大禮,范進中舉就是例子。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雪峰書屋2019-05-16 07:47:42

這個差不多,其實古代秀才比本科難考一百倍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科技創客2432940382019-05-15 23:27:45

沒有可比性!一個彈道導彈博士可以頂一個師。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sam763105622019-05-16 17:04:50

秀才相當於本科,三甲進士相當於985211的碩博,而一甲二甲進士相當於中央黨校出來的黨才,要進翰林院授實職的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人間一塵2019-05-16 21:22:58

秀才相當於小學畢業;舉人相當於高中畢業;進士相當於大學畢業。翰林相當於大學講師。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手機使用者200204393702019-05-15 19:12:19

沒有可比性,時代不同,考試內容也不同,社會需要也不同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紅9九2019-05-16 06:55:54

翰林院的翰林相當於院士才對。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使用者527403935322019-05-16 03:41:36

古代郎中和現在醫生可以比較嗎?太醫和協和醫院主任醫生能相等嗎?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大荒山22019-05-18 14:34:28

進士比院士還少,是國家治國棟樑,院士只是科研頂尖人才。秀才比博士生也少,是國家預備官員,難度與博士生相當,需要十幾年的發奮攻讀才能考上

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提醒辣語2020-03-28 22:42:46

上述講法毫無道理。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都學四書五經,深度上沒有變化,只是掌握程度上的區別。而現在的學士、碩士、博士學習的內容在加深,而且學習的內容千差萬別,例如物理博士和化學博士學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古代科舉最終目標是為國家挑選後備公務員,而今天的學士、碩士、博士有多個方面,多領域的作用。

有人說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競爭力特大,我讓事實並如此,古代全國人很少超過2億,而切絕大多數的人沒有錢讀書,按五十分之一的人去瀆書,大約四百萬人、參加鄉試、省試、殿試競爭力不是太大。

我認為古代秀才相當於重點高中的學生。舉人相當於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而進士相當於參加了工務員招考,而又獲得了名額的大學生。